中国人民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引舆论热议

2013年07月26日 15:24   来源:人民网   姚岚

  7月19日19时整,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此条消息一出,随即成为各大媒体新闻报道重点和微博热议话题,甚至在原本舆情较为平缓的周末时段参与评论的网民也超往日财经新闻的3倍之多。这是自去年7月份央行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后,时隔一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关键一步。分析人士认为,央行这一政策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长期影响偏利空银行、利好经济

  这一措施的出台,距离李克强总理在有关会议上谈及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刚好过去整整一个月。“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是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评价。但这一举措的象征意义在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的信号,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

  从宏观层面看,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价格形势基本稳定,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有利时机。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此次政策还取消了对农信社贷款利率管制,这意味着明确许可突破4倍限制,有利于覆盖小微三农贷款风险、改善金融支持。总体上会令整体贷款成本下降。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评价:虽然仅仅是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下限,离完全的利率市场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值得肯定的是,利率市场化已经迈出了坚定的一步,意义深远。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至此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半程。

  高盛的宋宇、崔历和邓敏强指出,从利率市场化方面看,此举具有积极意义。解除对票据贴现利率的管制尤其将会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大自由来根据自己的业务考量来决定贷款利率。原则上来说,取消贷款利率范围的下限将会帮助降低企业的借款成本。不过,30%的贴现率本来也很少被用到,取消这个限制带来的即时影响将是非常有限的。

  凯投宏观的 Mark Williams和王秦伟认为,(周五公布的措施)给经济带来的直接影响将较小,特别是这并不构成政策上的松动。

  瑞东集团指出,通过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可以鼓励借贷方改善其信用记录,以便获得成本更低的资金。

  利率实现市场化后,最直接的冲击将是银行业,它将改变过去由非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所催生的令银行业利润丰厚的存贷利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获得定价权的同时,银行业将发现自己置身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自身的经营业务水平、风险管理,将被迫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傅峙峰对此点评: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将改变银行以往稳定的盈利模式,如果信贷供给增加和经济低迷不振,则利率市场化将给银行业带来更充分的竞争,竞争更趋充分将压缩银行业长期整体利润空间,这会考验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贷款议价能力。从信贷需求侧来看,地方融资平台、大型国有企业等拥有更多公关能力和议价优势,有望较中小企业享受到更优惠的贷款利率,如果银行考虑自身盈利难以提供更优惠利率,企业融资方向可能转向债券等较低成本的渠道,这也是扩大直接融资的一个催化剂。如果中小商业银行要依靠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前提是信贷供给需要放开,这将是最直接冲击银行利润的情况,中小银行盈利和风险会最先受到冲击。

  改革还不完整,存款利率改革是关键

  此次利率市场化措施,并没有触及存款利率,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反映了在当前情况下,央行一贯的审慎风格。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和关键步骤是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但目前的市场状况,并不具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的条件。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标志着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对于仍在前行中的中国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仅仅是这一庞大工程的第一步,接下来,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每一步都将是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对于身处其中的金融机构来说,无异于一次洗礼。

  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说:这次没有涉及存款方面,是慎重的做法。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认为:在当前市场资金比较紧张的时候,贸然放开存款利率,可能带来高息揽储大战和部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才会择时推出。

  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央行此次并未放开存款利率。在不合适的时机下,盲目放开,可能导致银行在争夺存款时,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从而伤害行业的整体秩序,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冲击。

  巴克莱的常健和Joey Chew指出,由于利率市场化中更为关键的一步,即上调(或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目前为基准利率水平的1.1倍)并未实施,因此相关改革仍然不完整。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风险最大阶段,在6月份出现了最新流动性紧张状况以及市场恐慌后,央行的顾虑可以理解。巴克莱认为,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调整或造成以下影响:1)实际存款利率的上升;2)考虑到潜在的利润率缩减与其他担忧,中国银行业人气或更为负面;3)银行系统或更为紧张,中小型银行将尤为明显,并导致这些银行采取高风险举动。

  鹏睿金融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董事总经理,平安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刘鹏,曾在香港金管局和美国财政部储蓄贷款银行监督办公室工作近20年,他则更多的从美国、香港的相关工作经验中给出建议。他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中国存款利率尚不宜放开》指出:美国刚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面开放了存款利率的管制,但因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准备不足,该次利率管制的全面开放,成为后来储蓄贷款银行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储蓄贷款银行多是一些地方性银行,以做和房地产有关的贷款为主。当时它们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水平不高,在存款利率限制的保护下,它们的息差固定,也不需寻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贷款和投资。但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存款竞争变得激烈了,银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的存款业务成本大大增加,逼使它们贷款给一些它们不专长的高回报项目,一些银行更利用监管上的漏洞,投资到有很高回报的非投资类债口上。但很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低、对投资和贷款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经验不足,这些投资和贷款给它们带来的不是盈利而是大量的亏损。市场利率的波动也使它们无所适从,加上上世纪80年代美国房地产泡沫爆破,结果是大量银行倒闭,政府动用了2000亿美元作清理工作,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对美国经济的间接负面影响。

  同时他建议借鉴参考香港在消除存款利率限制过程中的做法。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的经济已经很发达,银行和金融体系也很健全,但金管局还是十分谨慎地处理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个课题。香港是在2000年才全面开放存款利率的,在开放前,金管局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详细地咨询银行业以及其他有关行业,加强对银行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监管,制订了一系列先决条件和时间表,而这些先决条件和时间表是公开透明的,因此在2000年开放存款利率时,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反应都很平淡,没有造成任何冲击。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