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群租禁令执行一周 群租仍泛滥、广告遍地见

2013年07月30日 21:41   来源:北京晚报   赵莹莹

罚款3万、合同限定、110举报

  治群租 有管用的招吗?

  “要是拨110管用,我早不用忍受半夜从楼上传下来的叮咚声了。”提起群租李小姐就气不打一处来。《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一周了,记者发现群租现象依然泛滥,招租的小广告依然遍地可见。如城市“牛皮癣”般的群租究竟如何管?新规定中作出了一些规定。可这些措施真的能管用么?许多市民提出疑问。

  110举报

  拨了管用吗?

  “要是拨110管用,我早不用忍受半夜从楼上传下来的叮咚声了。”提到群租,家住北四环的李小姐就牢骚满腹。

  几个月前,李小姐楼上的邻居将自住的房子租了出去。因为是130平方米的三居室,业主将客厅、卧室分成了隔断间,租给一间美发厅当员工宿舍,一个房间里,塞进了约20名20岁出头的女孩。

  这群在美发厅工作的年轻人,很快就和左邻右舍产生了矛盾。因为下班时间晚,每天晚上11点,当大部分人都准备休息时,女孩们刚到家,进屋时“砰砰”摔门,穿着高跟鞋在地板上走来走去,开着电视大声说话,甚至半夜1点开洗衣机洗衣服。

  “偶尔一次还能忍受,可天天晚上都是如此,至少闹腾到12点。”多次敲门协商无果后,李小姐找过物业公司和居委会投诉,也曾多次拨打110报警。“警察来了之后,最多查查身份证,然后让我们私下解决,压根不管用。”

  新规定提出,群众举报群租,可以拨打公安部门的110电话报警。“可我的经验,拨打110后警察也会说这事不归他们管。那这到底归谁管呢?”

  罚款3万

  中介会怕吗?

  “我和好友租了一间被隔出一半的次卧,每月租金1100元,合同都是和中介公司签的,从来没见过房子的业主。”外地来京工作的80后女孩小静,在群租房中住了已经有半年了。当初帮她找房子的小中介,是她见过的唯一“房东”。

  小静住的屋子,是由一套两居室改造而成,一共隔出六个单间,如今住了12人,都是和她一样的“北漂族”。偶尔几次聊天,小静得知,整套房子中最便宜的是厨房改造的隔断间,每月租金800元;最贵的是住了三个人的主卧,每月租金1800元。

  实际上,中介以“房东”身份,将代理房源打隔断群租,已经成为北京群租房市场的主流。如何让中介不群租?新规定中有一条,中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房屋租赁经纪业务违反出租房屋限制条件的,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3万元的罚款?经纪人租一套群租房赚的就不仅仅是这个数。”小静以自己的房子算了比账,一个月合计租金6500元,一年租金7.8万元,再加上一个月押金和中介费1.3万元,年收入就是9.1万元。“假设中介一年做10套这类房子,你罚他3万元,谁怕呢?”

  合同限定

  谁能遵守呢?

  “规范合同?那就是纸上谈兵,谁会遵守呢。”提起限定群租的新规定中“会将面积标准、居住人数、限制条件等写入房屋租赁合同的示范文本和《物业管理规约》”条款,曾经租过隔断间的小林无奈地笑了笑。

  一年半以前,小林通过中介公司找了一套群租房中的次卧,每月租金1300元。合同中,经纪人只是写着小林租了哪条路的哪个小区,建筑面积有多大,可具体租的次卧有多大,合同里压根没提。居住人数上则写着“住1人、限定2人”。

  结果,就为了这限定2人,1年合约到期时,小林和经纪人吵了起来。经纪人说她有几次曾带朋友回来,违反了合同,按约定要扣押金,可小林认为这是特殊情况,并不算违约。“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还是扣了押金。”事后,小林仔细研究了合同,才发现经纪人所谓的“规范合同”,早将不利于他们的条款全删了,只留下约束租客的条款。“所以,你说不让打隔断,并且写进合同里,谁来真正遵守呢?”小林告诉记者,在北京,每月3000元的工资,租房成本至多在1300元。“若真是没了隔断间,很多租客都不知道去哪儿住了。” 本报记者 赵莹莹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