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罕见的酷热高温,道路出新居然也“顶高温抢绿化”?据《扬子晚报》日前报道,南京上海路在做道路出新,出新的道路两边新栽种了灌木,可没几天这些灌木就开始枯黄败落。园林专家表示,接近40℃的高温天根本不适合移栽任何植物。30多株灌木枯黄将死令人叹息,其造成的浪费令人痛心。
明明知道目前盛夏高温不适宜移栽植物,却偏偏“逆天”而行,为什么?植物枯死了可以再种,反正花的是公家的钱,花得不心疼!这种心态,值得反思。
无独有偶,前不久媒体报道了南京在市区不少自行车道上设置了许多塑料隔离桩,以阻止机动车闯入或违停。结果没多长时间,许多隔离桩就被机动车和自行车撞得东倒西歪破烂不堪。据称每根隔离桩价值200元,使用年限一般为5至6年。但目前由于人为损坏严重,两三个月就要补充和更换。看了这则报道,我们不禁想问:一根塑料桩真值200元么?仅这一项举措得花多少钱,花这些钱值么?谁允许这么花的?公家的钱,其实是百姓的钱,是全体纳税人的钱,一分一厘都不应该浪费和滥用。关键是,老百姓有权知道“政府支出都花在哪里了”。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政府部门来说,不仅仅是减少公款吃喝,还应体现在建设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城市发展、市政建设需要投入,但不必讳言,这些年市政建设投入很大,其中的猫腻也不少,市政建设领域已经成为腐败案件高发地带。因此,主动“晾晒”账目,实现有效监督,不仅是确保老百姓知情权的必须,也是确保政府廉洁高效的必须。
政府的钱花在哪里了,需要给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三公”支出等方面逐步透明公开。但在公共财政使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尽管我们加强了预算管理,严格了审批制度,强化了决策机制,但在具体项目资金使用方面,仍然存在跑冒滴漏、大手大脚等现象。更为关键的是,事后缺乏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很少就某些具体民生工程、市政工程出具“向百姓报告”的“详细账本”。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老百姓看不到一本账,自然会不理解甚至有牢骚怨言。
政府的钱花在哪里了,还需要给百姓一个看得懂的交代。按照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开始向社会公布财政预算。但是,面对多达上百项的预算项目表,绝大多数老百姓都看不懂。公开的预算里看不懂的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政府部门不少不被社会公众了解的信息。百姓需要了解这些信息,就需要政府部门给百姓一个能看懂的“账本”。只有看懂了,才能达到信息公开的目的,才能真正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倘若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向百姓交代清楚,倘若政府每一项工程都有一本给百姓的“账本”,则无论是豆腐渣工程、腐败浪费工程,还是搞花架子的面子工程、作秀的形式主义工程,都有望在源头上被杜绝。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