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京"顶高温抢绿化" 政府支出应向百姓交代明白

2013年08月01日 09:30   来源:新华日报   

  面对罕见的酷热高温,道路出新居然也“顶高温抢绿化”?据《扬子晚报》日前报道,南京上海路在做道路出新,出新的道路两边新栽种了灌木,可没几天这些灌木就开始枯黄败落。园林专家表示,接近40℃的高温天根本不适合移栽任何植物。30多株灌木枯黄将死令人叹息,其造成的浪费令人痛心。

  明明知道目前盛夏高温不适宜移栽植物,却偏偏“逆天”而行,为什么?植物枯死了可以再种,反正花的是公家的钱,花得不心疼!这种心态,值得反思。

  无独有偶,前不久媒体报道了南京在市区不少自行车道上设置了许多塑料隔离桩,以阻止机动车闯入或违停。结果没多长时间,许多隔离桩就被机动车和自行车撞得东倒西歪破烂不堪。据称每根隔离桩价值200元,使用年限一般为5至6年。但目前由于人为损坏严重,两三个月就要补充和更换。看了这则报道,我们不禁想问:一根塑料桩真值200元么?仅这一项举措得花多少钱,花这些钱值么?谁允许这么花的?公家的钱,其实是百姓的钱,是全体纳税人的钱,一分一厘都不应该浪费和滥用。关键是,老百姓有权知道“政府支出都花在哪里了”。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政府部门来说,不仅仅是减少公款吃喝,还应体现在建设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城市发展、市政建设需要投入,但不必讳言,这些年市政建设投入很大,其中的猫腻也不少,市政建设领域已经成为腐败案件高发地带。因此,主动“晾晒”账目,实现有效监督,不仅是确保老百姓知情权的必须,也是确保政府廉洁高效的必须。

  政府的钱花在哪里了,需要给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三公”支出等方面逐步透明公开。但在公共财政使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尽管我们加强了预算管理,严格了审批制度,强化了决策机制,但在具体项目资金使用方面,仍然存在跑冒滴漏、大手大脚等现象。更为关键的是,事后缺乏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很少就某些具体民生工程、市政工程出具“向百姓报告”的“详细账本”。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老百姓看不到一本账,自然会不理解甚至有牢骚怨言。

  政府的钱花在哪里了,还需要给百姓一个看得懂的交代。按照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开始向社会公布财政预算。但是,面对多达上百项的预算项目表,绝大多数老百姓都看不懂。公开的预算里看不懂的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政府部门不少不被社会公众了解的信息。百姓需要了解这些信息,就需要政府部门给百姓一个能看懂的“账本”。只有看懂了,才能达到信息公开的目的,才能真正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倘若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向百姓交代清楚,倘若政府每一项工程都有一本给百姓的“账本”,则无论是豆腐渣工程、腐败浪费工程,还是搞花架子的面子工程、作秀的形式主义工程,都有望在源头上被杜绝。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