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湖南湘潭旱区:水稻“烧得燃”塘水“贵如油”

2013年08月02日 16: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双双 贾茜
    直击湖南湘潭旱区:水稻“烧得燃”塘水“贵如油” 

    61岁的湘潭县排头乡大扶冲村村民何声梅站在自家龟裂的稻田中,手中捏着干瘪的稻穗无可奈何。“这么热的天,水稻都烧得燃了,再这样下去,颗粒无收了。”

    往年,何老家里十亩水稻田可以解决一家三代、十个人的口粮,多余的稻谷还能卖点钱,为并不宽裕的家里增加几千元人民币收入。

    今年,受持续高温影响,7月中旬开始,何老家灌溉稻田的两口水塘一口早已干涸,长出一尺高的杂草,一口也几乎见底。“这是唯一的水源,小塘是我几年前自己花了一个月挖出来的,大塘还是原来生产队时期留下来的。”

    眼看着已经花钱除草、杀虫的庄稼“废掉”了,务农一辈子的何声梅最大心愿就是能有个稳定便捷的水源,让庄稼在干旱时“有水喝”。

    今年7月以来,素有“洞庭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南遭遇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截至7月31日,旱情已造成129万人临时饮水困难,107个县市区的1179万亩农作物受旱。

    如今“高烧”不退,旱情仍在蔓延。位于湘潭县西南部的排头乡是有名的“干旱死角”,今年旱情来得早、高温持续时间长,让当地村民“始料不及”。

    同属排头乡的仁陂村与大扶冲村毗邻,因为比别的村海拔高一点,离供水的水库距离最远,337户农民家的1059亩水稻田有近八成已经严重干旱。

    8月1日,记者走进两面环山的仁陂村。稻田颜色是绿的,但走进去一看,地面全部开裂了。农民谭新南带记者进入自家稻田,双手可以轻松放进裂缝里。伏倒的水稻今年注定颗粒无收。

    在村民邓建平家里,打井队正在忙着打新井。与别的地方不同,仁陂村地质结构属石灰岩,打一口能满足旱期十来户人畜用水需要的新井至少要到地下40-50米、耗费4-5天的时间,投入上万元。

    听说邓建平家水井已经探到水源,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与邓建平家相隔一公里的汤巧阳挑着塑料水桶特意过来,希望能挑点干净水回去喝。

    “泥浆没抽完,暂时还不能抽水。”听到打井人员的话,汤巧阳又径直走向附近的水塘,从仅漫过脚脖子的水塘中央打了两桶已经浑浊的塘水。从7月中旬开始,汤巧阳家仅有7-8米深的水井已无水可打,每天都需要往返6-7次来这里取水。

    指着满满两桶塘水,汤巧阳告诉记者,家里的人畜用水就都靠它了:想喝水的时候就烧开用;至于其它用途,先洗菜,洗脸,洗脚,再喂牲口。问到洗澡怎么办,这位晒得黝黑的农家妇女略显羞涩地说“只能意思下了”。

    “十年干旱九年无收。”仁陂村村支书黄谊群用这句地方名谣向记者诉说已经习以为常的旱情。但今年不同,村里人的饮水问题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过。

    黄谊群说,7月份开始,村里从外地请来打井队打井,解决村民饮水问题,计划在18个组打40-50口井。据了解,乡政府同意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对每口井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奖励。

    正值旱期,勉强才请来两个专业打井队。虽然进度有点慢,但村民们已知足,至少以后可以不用愁水喝了。

    对于没有任何企业的仁陂村而言,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种田、养猪。因为旱情不断,乡镇也曾派人引导农户改种其他耐旱型经济作物,但这里完全“看天吃饭”,成效不大。

    干了近二十年村干部的黄谊群也颇显无奈。虽然每年走家串户动员村民挖塘修坝,但囿于村民经济能力有限,许多事情举步维艰。“村里的水渠已经年久失修,渗漏严重。从五六十里外的水库引来的灌溉水,还没有到农田就渗漏得差不多了。”

    离开仁陂村时,巧遇排头乡林业站站长刘文杰。两年前作为联点干部派到仁陂村推进水利建设,这些天一直蹲点在村里。他告诉记者,过去水利冬修时政府奖励与村民投入比例是1:3。为加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政府刚开会决定今年按照1:1的比例奖励。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