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几近"妖魔化" PX项目到底安全吗?

2013年08月02日 14:29   来源:新华网   项开来 胡苏

  图为7月30日,在福建漳州古雷半岛石化项目事发现场,一名相关技术人员在拍摄取证。魏培全摄影

  7月30日凌晨,福建漳州古雷对二甲苯(PX)项目发生闪燃事故,再次引发中国民众对PX项目安全性的密切关注。

  30日凌晨4时35分,古雷PX项目一条尚未投用的加氢裂化管线在试压过程中,发生焊缝开裂闪燃。

  据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情况通报称,闪燃事故发生后火势迅速被扑灭,现场无人员伤亡,设备无重大损伤,无物料泄漏。

  记者了解到,事发时厂区内有8名员工在氢气泄漏点100米范围内,无人受伤。

  近年来,PX项目在中国几近被“妖魔化”,不少民众谈“PX”色变。在厦门、昆明、大连等地,与PX相关的项目先后引发争议。其中,“古雷PX”由于遭受反对而从厦门迁址漳州,因而备受关注。

  针对此次“闪燃”事故,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地方政府应担当好“守门员”角色,强制企业提高安全投入;同时全力保障项目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对相关群众的利益补偿机制,努力消除PX项目的“妖魔化”色彩。

  古雷PX项目业主、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耀智表示,此次事故是氢气泄漏产生闪燃,造成剧烈燃烧,火星一度窜得很高。并非一些人所说的爆炸。如果是爆炸,现场所有的设备应当都毁于一旦。

  即便是“闪燃”,也给周边村庄带来了较大冲击波。临近PX项目的古雷杏仔村,距离厂区围墙最近处仅有百米之遥。在杏仔村口有一家小卖店,距氢气泄漏点约500余米。

  记者看到,小卖店二楼的四扇玻璃窗全部震碎。店主告诉记者,当时正在睡觉,孩子也被惊醒,感觉比台风还恐怖。

  一个在附近工地打工的白姓青年回忆,当时听到像吹口哨般的“吱吱”声响,由小到大,最后“砰”的一声巨响,还以为是打雷。听到尖锐的声响后,他赶快跑出房子看,发现厂区上空火势很大,火烧了约10分钟后就变小了。

  闪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冲击力?黄耀智解释,氢气摩擦静电就会燃烧,氢气燃烧也会产生震波。泄露出来的氢气在装置外面发生燃烧,而不是在管道内发生。

  事故发生后,漳州市政府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对闪燃发生原因展开调查。

  古雷PX项目试生产才一个多月,原本计划在通过验收后于年底正式投产。

  “试生产就发生安全事故?”项目周边不少村民表达了对PX项目安全性的担忧。附近一位村民说:“现在还只是试压,冲击波就这么可怕,要是真投产了,不能不叫人担心。”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此次事故再次提醒,在PX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担当“守门员”角色,强制企业提高安全标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将大大超过“事前投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PX产品需求量上升,其中大量依赖进口。林伯强表示,从市场需求来看,国内PX项目建设具有一定必要性。

  但中国多地在建、拟建的PX项目却遭受争议。对此,林伯强认为,PX项目要落地,政府必须处理好信息公开和利益补偿两大问题。

  “一切恐慌都源自信息不对称。”林伯强说,政府必须加强PX项目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还应对项目周边公众建立必要的利益补偿机制。“不仅要跟公众算经济账,还要算一算环保账、安全账,项目为什么建在我家门口,如何保障我的安全?”

  有专家还指出,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让企业不敢违规、无力违规。例如国外很多PX项目与居民区距离并不远,但对此类项目都设立了极高的安全门槛。“一旦企业出问题,就有可能倾家荡产。”林伯强说。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