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百城房价连涨14月 中房协上书中央要求稳预期

2013年08月02日 08:20   来源:新华网   纪睿坤 王 玮 张雨馨
    8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微博]发布百城价格指数,7月百城住宅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34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87%,这也是继去年6月以来连续14个月环比上涨。

    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看来,推动房价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期。

    朱中一认为,过去几年频出的行政性房地产调控,调调涨涨,对稳定预期作用有限。

    “目前楼市出现分化,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动力强劲,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土地供应规模有限但人口还在大量增加,”朱中一说,但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和住房供应已经严重失衡。

    在朱中一看来,未来土地政策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关键影响,他透露,中房协已经向中央提交了有关把土地供应与住房供应规划挂钩,把稳定房价的目标和地价衔接的报告。

    市场分化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7月百城房价报告,楼市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住宅均价为17609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上涨1.34%,热点城市房价环比上涨扩大,带动了全国平均房价涨幅上涨。

    在朱中一看来,重点城市房价上涨势头强劲的主要原因,还是供需失衡,即土地供应无法满足大量人口的需求。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小城市的人口不断向外流,大城市因为产业资源优势,人口较为集中,从而导致大城市需求高,但土地供应有限,而小城市土地资源丰富,但需求又没有那么大,房地产市场发展格局的不平衡日趋明显。

    实际上,“2009年之后,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应有了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大城市限购等调控加码后,不少地产商开始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的楼市供应量较大;而一二线城市很多需求因为限购抑制,也在预期扭转之后不断的入市,”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说。

    另外,楼市的分化也集中表现在土地市场上,国土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称,上半年,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空城”、“鬼城”,与此同时,一线城市频出“天价地”和“地王”,地产开发商已经开始从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回归”。

    “短期来看,资源稀缺性还未有明显转向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这种分化还会持续,一二线房价将还有上涨空间。”张大伟表示。

    与此同时,张大伟认为,部分三四线城市如果依然照此模式发展房地产,恐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崩盘,在没有其他稳定的投资渠道时,还有市场预期给三四线的存量房托底,一旦预期扭转,房价将急转直下。

    中房协上书稳预期

    在朱中一看来,各地应该做一个明确有关人口、收入、住房的测算,住房需求多少,其中保障房需要建多少,商品房多少等形成一个中长期规划,再把土地供应和住房规划相挂钩。

    朱中一透露,近日,中国建筑设计集团的一个研究课题发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住房都是有规划和计划,然后根据这些规划落实到计划,再从计划落实到土地制度。

    “土地供应计划和供需关系明晰了,预期就明显了,开发商不会为土地恐慌,疯狂抢地,老百姓也能够更为理性购房,”朱中一认为。

    实际上,据本报记者采访了解,辽宁、江苏等地已经开始测算,南京国土局的一位人士向记者介绍,“我们已经做过一个测算,有关城市化率、人口还有土地的,结论是南京土地供应已经满足,这也要求我们要改变调控思路,从此前增加土地供给,到挤出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盘活多余的存量土地和房产以确保供需。”

    据本报记者了解,有关盘活存量土地和住房的准备已经开始起步。

    据悉,上述南京国土局的人士表示,相比之前,国土部2013年土地调控的重点更倾向于整治闲置用地,就在不久前,国土部建动态巡查制度,要求把已供地块纳入监管,查处闲置用地。

    根据要求,企业拿地后一年内必须开工,如果有不可抗力问题,可以申请延迟,但相比之前,“已供地块闲置的难度和成本更高。”上述南京国土局的人士如是介绍。

    朱中一亦表示,对于超量供应的三四线城市来说,未来不应该是加大土地和房地产供应,而是应该调整供需结构,挤出闲置存量房。

    在朱中一看来,房产税的推广对于挤出闲置房来说,意义重大,未来的房产税亦将把存量和增量房一起考虑,这样可以增加闲置成本,把闲置房产挤到二手房和租赁市场上来。(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宋雅静)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閹烘嚦娑㈠籍閸噥妫呴梺鍐叉惈閹冲海绮堥崱娑欏仺妞ゆ牭绲介弸銈囩磼閹拌埖瀚�
延伸阅读
  • ·新提法≠容忍房价过快上涨    2013年08月02日
  • ·地价高企或成房价再涨前奏    2013年08月02日
  • ·江苏南京市房价连续15个月上涨    2013年08月0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