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丰子恺旧居多件展品被盗 样品书签也被顺手牵羊

2013年08月05日 11:36   来源:东方网   

丰子恺旧居内工作人员撰写的《灵魂讣告》。

  据《青年报》报道,60多年前,杭州办了两次画展,唯独丰子恺先生的画被人偷去了。丰老得知后,登报寻画补题款,感谢窃画人的宠爱之心,称其为知己,并召请对方见面,“愿为补题上款。”一时传为佳话。

  60多年后,丰老的后人也遭遇相似经历:放置在陕西南路丰子恺旧居的三册民国时期《护生画集》、六册再版《护生画集》、幼女丰一吟的书法真迹以及几十套样品书签不翼而飞。三楼空荡荡的玻璃展柜里,取而代之的是一封“灵魂讣告”。丰老的外孙杨子耘希望能感化一时的犯浑者,“外公曾说过,‘爱我画的人都是好人。’”

  样品书签也会被人顺手牵羊

  陕西南路39弄93号一幢闹中取静的西班牙式连体别墅,是著名画家、翻译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最后定居且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因二楼阳台有东南、西南两扇天窗,丰老为之取名为“日月楼”。1975年丰老去世后,家人陆续搬出日月楼。2008年,丰老的后人重新置换回二、三楼的租赁权,修旧如旧。2010年起,日月楼以民办博物馆的方式对外免费开放,成为“民办公助”的典范。

  日月楼每周开放5天,由丰老的后人负责打理、看管。昨天上午,记者在日月楼的篱笆外按响门铃,丰老的外孙媳妇乐岚女士为记者开了门。

  昨天正逢丰老的外孙杨子耘先生值班,他指着挂在二楼墙上的全家福告诉青年报记者,“外公有七个子女,第三代人更多,一人值一天班,一天有两人值班。”

  在六月初的某个开放日,丰老后人发现,原本陈列在三楼玻璃展柜内的三册《护生画集》不翼而飞。“玻璃展柜原本是用硅胶黏牢的,展柜上了锁,结果被人强行掰开,可能是用小刀割开的。”杨先生带青年报记者来到三楼,介绍道:“这三册《护生画集》是民国时期的版本。”相比一千多元的经济价值,它们的收藏价值更是无与伦比。

  这已不是日月楼第一次遭窃。除了三册民国版本的《护生画集》,原本放在小圆桌上的一套价值108元的现代版本《护生画集》(共6册)、挂在隔壁房间墙壁上的幼女丰一吟书法真迹也不见了,就连几十套区区5元钱的样品书签也被人顺手牵羊。

  希望“灵魂讣告”感化犯浑者

  民国版本《护生画集》失踪后,玻璃展柜里取而代之的是一封“灵魂讣告”。竖行字体,从右向左,由上至下,细细读来颇耐人寻味:“……大凡来旧居参观者,登上三楼护生画集史料室,系为了探究人生的究竟,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满足‘人生欲’的……”

  杨先生告诉青年报记者,三楼为游客提供了互动平台,让游客坐着看书赏字,“因此并没有派人在三楼看管,不愿打扰游客的自由空间。”而此番失窃后,丰家尚没报警。“日月楼宣传的是外公的作品和思想,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窃画人。”

  杨先生强调,事实上,偷窃行为只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家人对大部分游客心怀感激,“大家参观时很文明,以前还有个游客给了我们500元不留名。我们怀着开放的心态迎接游客,没安装监控探头,也没有设置一米线拒游客于线外。”而此次之所以选择发布“灵魂讣告”,是受到丰老的启发,“外公曾说过,‘爱丰子恺我画的人都是好人’。”

  不过,为了杜绝失窃现象再次发生,丰老后人不得不考虑向文物局提交申请安装监控探头。“等安保设施完善后,我们会考虑把外公的手迹等更多更具价值的物品展示出来。”杨先生说。

  (东方网)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