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371.53米手绘漫画长廊扮靓磁器口

2013年08月09日 06:44   来源:新华网   

  昨日,沙坪坝区,市民从漫画长廊前走过。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乘车路经沙坪坝区劳动路至磁器口,你会发现,从三菱大厦到磁器口古镇东门围墙上悄然新添了色彩缤纷的历史漫画。昨日,记者乘车前往磁器口,饱览了全长371.53米,由88幅漫画组成的历史漫画长廊。

  手绘漫画长371.53米

  在三菱大厦站下车,往下走20米左右,就能看到路边的白墙上,一幅幅色彩鲜艳、笔法夸张的漫画映入眼帘。据磁器口古镇管委会综合处处长杨里介绍,手绘漫画长廊全长371.53米,共绘有漫画88幅,主要描绘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示中国人不断奋斗,实现强国梦想的历程。

  杨里说,漫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解释了漫画的含义;第二部分有鸦片战争、南昌起义、遵义会议等画面,追寻革命的历程;第三部分有开国大典、原子弹试验成功、卫星上天等画面,展示建国后政治、经济、军事、工业、农业的发展;第四部分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港澳回归、神舟飞天等画面,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第五部分描绘的则是古镇优美的历史风景,表达对“和美磁器口”的美好设想。

  “打造漫画长廊提升了磁器口古镇的文化氛围。”杨里说,漫画不仅装扮了磁器口古镇的风景,也为前来游玩的游客打造了新的旅游景点,在游玩的同时了解中国的历史。

  历时三月三易其稿

  从漫画长廊设想到手绘完成,前前后后共历时3个月,由于表现方式的选择和素材的收集,曾经三易其稿。杨里说,整个漫画长廊是四川美术学院的6名在校大学生设计手绘完成的。

  记者电话采访了主创团队的负责人林耀恒同学。林同学说,在创作过程中曾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绘画的表现方式。

  “现在最流行的绘画方式是油漆喷绘,类似于城市涂鸦墙。”林同学说,但考虑到要符合古镇的文化背景,突出古典意境,选择的是最原始的画法,用画笔一笔一笔的画。而且为了让市民能够一看就懂,也抛弃了抽象类的画法,而采用漫画的形式。

  不仅如此,在刚开始绘画时,他们还被周围的居民认为是乱涂乱画,破坏公物。林同学说,绘画前得把以前脏乱的砖墙涂成白色,然后再在白墙上打稿。当我们在白墙上打稿时,一些附近年龄大的居民就指责道:“白生生的墙,你们这些读书娃儿还来搞破坏。”这让他们哭笑不得。

  配套打造名人足迹

  与此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为了深入挖掘古镇文化,丰富景点看点,磁器口古镇管委会还将打造“古镇历史文化名人足迹”项目。

  “古镇一定要有文化味,这将是我们以后的工作重点。”杨里说,近来他们常常收到一些游客的反映,表示古镇似乎完全成了吃喝玩乐的地方,丰厚的历史文化没有得以完全展示。

  杨里说,曾经有位来磁器口旅游的台湾大学教授专门给他们提出过意见。沙磁文化在抗战时期可谓全国有名,但对于民国时期的文化保留太少。

  据悉,“古镇历史文化名人足迹”项目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名人文化墙,管委会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史料从100余名与磁器口有关的名人中,挑出了20余名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全国知名的人物,把他们的人物简介篆刻悬挂在文化墙上。

  另一部分则是将名人的画像和轶事用浮雕效果的古铜板铺在地上。铺设的路线由景区入口处的游客中心开始,向右线状延伸至“古玩街”内。地面共要铺设23块铜板,全长265米。

  杨里说,目前文化墙已修建完毕,名人足迹尚在进一步施工中,预计10月份就能竣工与游客见面。

  乘公交可沿途观赏

  漫画长廊虽刚刚才完工,但却在磁器口附近居民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家住磁器口的大姐梁美英就对漫画长廊赞不绝口。梁美英说,家里2岁大的外孙女特别喜欢看墙上的漫画,晚饭后,小家伙总爱闹着外婆带她去看,“看看好,既能欣赏漫画,又能了解历史”。

  在沙坪坝上班,每天都要乘坐202路公交路经此地的黄翼先生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以前坐车上班,从磁器口到劳动路一段时总感觉很压抑,因为周围全是黑乎乎的围墙,而且这段公路路面较狭窄。现在墙上画上了漫画,窗外的风景好,心情也好,有好几次坐车,他都发现有许多乘客在朝窗外望。

  杨里告诉记者,目前从沙坪坝到磁器口古镇,乘坐237、261、220、202、843路公交的市民均可一览漫画长廊的风采。杨里说,他们下一步还将联系旅游公司的导游,并统一解说词,让游客在车览漫画长廊的同时更能听到优美的解说。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山舞花溪爽贵阳    2013年08月2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