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监管"地沟油"不靠高压 沪食药监局街道倾听意见

2013年08月09日 08:18   来源:文汇报   

  “地沟油”是食品安全监管难点之一,曾位列本市居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前三位。昨天,就如何加强“地沟油”监管,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带队到松江区中山街道听取多方意见。争鸣中各方形成共识: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不能仅靠政府高压监管,而是要形成一条“地沟油”变废为宝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此期间,需要重新平衡各方利益,考虑各方承受能力,不仅保证生存空间,更要有效提高积极性。

  基层直言:收运尚未全覆盖,偏远地区的小型餐饮企业的“地沟油”流向存疑。

  局长回应:针对小型餐馆考虑设置集中收油点,做到定时定点有偿收油。

  要杜绝“地沟油”(专业名称:餐厨废弃油脂)回流餐桌,首先得将其纳入正规收运。3月1日,本市实施《上海市餐厨废弃油脂处理管理办法》(第97号令),废弃油脂收集量现在达到日均回收70吨。

  “但是,上海的收运尚未全覆盖。”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海倩称,部分小型餐饮企业的“地沟油”无人问津。“小餐馆油量少,分布分散,在偏远地区,甚至没有收运队愿意上门收油,这些油会流向何方?”

  小餐馆的“地沟油”难管,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徐长宁也深有体会。“配套97号令,我们参与推进餐饮企业全面安装油水分离机(配有专锁、实时称量等装置,防止地沟油非法倒卖),但一台机器售价在千元到万元不等,小餐馆购买意愿不强,埋下监管盲点。”

  “政策推进要考虑社会承受力。”阎祖强表示,下一步对没能力安装油水分离机的小型餐饮企业考虑设置集中收油点,提供定时定点有偿收油,提高后者的交油积极性。

  基层直言:“地沟油”怎么定价,要兼顾各方利益。

  局长回应:推进回收、运输、处置一体化,减少中间环节加价,确保末端处置企业生存空间。

  要让主动交油变为常态,“有偿回收”是绕不开的议题。

  “我曾看到有报告提出如果有偿收购饭店‘老油’,建议指导价为1.3元/公斤,我感觉这个价格有点低。”上海和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俊亮出“交油者”的态度。根据97号令精神,“地沟油”在上海走上生物柴油转化道路。是资源,就迎来相应的交易价格,这是餐饮企业的普遍想法。

  不过,“收油方”并不完全同意。“我认为收购价要在1元/公斤以内……不过,如果我们获得收运、运输、处理一体化操作资格,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将收购价提到1.8-2元/公斤。”中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旺担心“地沟油”收购成本过高会抬高末端产品价格,而如果价格竞争不过市场现有能源产品,企业生存就堪忧。

  据此,“地沟油”循环经济产业链也将难以走通,非法买卖可能卷土重来。“周边省市的‘地沟油’回收价和我们存在价格差,意味着我们存在将‘地沟油’卖到外地的内在动力。”马海倩提醒。

  “既要让交油者有积极性,又让末端处置企业能生存,就得减少收油的中间环节,减少一道道加价。”阎祖强表示,将推进“地沟油”收运处一体化进程,并加紧研究定价机制。

  基层直言:“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后,市场接受度不高,“出路”成问题。

  局长回应:考虑综合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两大杠杆推进这一循环经济链。

  “地沟油”要走通循环经济产业链,最后一步就是售出生物柴油。对此,张学旺直言,“地沟油”转化的生物柴油销售并不乐观,“社会对新生能源接受度不高。”

  8月1日,市食安办签头多方签署“地沟油”循环利用协议,计划将同济大学的“地沟油”转化生物柴油的相关技术应用于公交车,标志着“地沟油”转化技术已相对成熟。“要提高用户使用积极性,不妨加紧落实现有政策。”“地沟油”转化生物柴油技术牵头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楼狄明教授称,本市原来就有交通节能减排专项扶持基金,建议今后明确使用地沟油转化的生物柴油,就给予相应的基金奖励。楼狄明补充,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使用“地沟油”转化的生物柴油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以奖励他们对环保与公益的贡献。

  “这是好建议,今后我们要考虑综合财政与税收两个杠杆推进‘地沟油’循环利用道路。”阎祖强回应。他同时表示,在下一步定价研究中将杜绝“闭门定价”,而是会邀请多方参与,考虑各方承受能力。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