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旱情“烤”出“小农水”短板

2013年08月14日 11:41   来源:新华社   李松
    高温持续侵袭“山城”重庆,不少地方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出现困难。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重庆水利建设投入明显加快,特别是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的建成,起到了抗旱保供水的积极作用,但分布广泛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仍是抗旱“短板。”

    农村旱情较重  人畜饮水困难

    今年入夏以来,重庆最高气温平均值、高温天数创下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部分地区出现了43摄氏度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高温造成重庆綦江、武隆、秀山等近20个区县不同程度受旱,全市农田受旱面积超过百万亩。

    记者走访重庆部分重旱区,实地感受当地农民用水之难。在地处渝南的綦江区,最近2个月连遭酷暑侵袭,全区20个镇街中19个出现旱情,干旱造成全区11.8万人、11.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记者沿着崎岖山路攀上海拔900多米的綦江区打通镇天星村,放眼望山坡,大量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因旱枯死,倒伏在地。以前本因蓄着水的稻田干涸,张开一道道裂缝。

    武陵山区彭水县,旱情严重。彭水县马峰村村民说,从6月以来,就没下过一场透雨,村里不少人种植的烤烟,现在都旱死了,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彭水县新田镇东山村,上百户群众靠送水、自己挑水解决用水问题。记者站在村民周长平家干涸的玉米地里,眼前是满目苍黄色。“现在人吃水都成了问题,哪还有水来浇地呀。”周长平说,因为缺水,他每天要到离家三四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来回一趟将近2个小时。挑来的水要省着用。

    干旱暴露“小农水”建设短板

    干旱在对城乡群众饮水、灌溉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反映出目前一些地方农村“小农水”建设“欠账”。

    “村里一遇较重干旱,农民喝水有的靠消防车送,有的靠自己来回好几公里挑水。”在长寿、涪陵等区县,一些农民说,小水库、山坪塘、供水渠就在眼前,由于长年失修,难以发挥作用,“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

    在重庆武隆县中鱼村,当地村民曾在上世纪70年代引乌江支流老盘河水建成堰塘,使村里水田得以灌溉。但90年代中期后,堰塘水渠逐渐堵塞,最终被荒弃。一遇干旱,农民既缺饮用水,也无水灌溉农田。

    在重庆綦江区,随着区内骨干水源工程鱼栏咀水库投入运行,困扰綦江城区26万多城镇居民多年的用水难题解决了。但綦江区水务局认为,在广大农村地区,承担人畜饮水、灌溉功能的小水库、塘坝、水渠等小型水利设施,不少处于闲置甚至毁损状态,一些农民仍得“靠天吃饭”。

    “小农水”建管难题待解  抗旱需建立长效机制

    记者采访发现,资金缺乏是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

    “在重庆丘陵地区,平均一口山坪塘整治需要花费10万元以上,这样的‘小农水’工程政府会补贴资金,其他的基本由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綦江区水务局副局长刘佳彬说,要整治一口山坪塘,农民人均需要筹资300元以上,一个家庭投入要上千元,这对西部地区的农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记者在綦江、武隆等地采访发现,由于毁损、待维修的“小农水”数量多、分布广,按目前水利投资力度,往往难以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即便‘小农水’设施建好了,维护、管理又容易出问题。在不少地方,由于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隔个三四年,就容易断网、烂渠。”长寿区水务局副局长胡勇认为,“小农水”要真正发挥抗旱作用,管理、维护很关键。

    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在西部农村,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小农水”改造、发展力度,完善管理、维护机制,真正建立长效的抗旱机制。(新华社专稿)

    

(责任编辑:武学佳)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