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沪海关通关无纸化全覆盖 一年"电子单"突破410万票

2013年08月14日 05:21   来源:文汇报   陈惟 金懿

  据上海海关日前透露,从去年8月1日试点通关作业无纸化以来,上海海关累计放行无纸化报关单已突破410万票,日均单量超过3万份,单日峰值3.82万份,通关无纸化报关单总量及日单量均列全国首位。目前无纸化改革试点已覆盖上海所有口岸海关的进口和出口通关业务。

  报关单是外贸从业人员最熟悉的单证,加上随附的发票、证件等,据统计,一份报关材料平均12页,极端情况下最多的随附单证可达到1000页。但在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流程中,从企业申报到货物放行,所有报关单及随附的纸质单证都转变为电子数据,企业不需要到海关现场和货运现场递交纸质单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完成申报、通关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电子数据取代纸质单证。

  上海海关隶属浦江海关的报关单量占到全关区将近一半。原先,出口现场的关员人均日审单量超过800份,高峰时超过1500份,经常需要加班才能保证当天单证的放行,现场大批报关员等候派单、取单的盛况曾是关区一景。实施无纸化改革后,更多企业与海关“网上见”,现场通关秩序明显改善。浦江海关关长顾红梅介绍,如今浦江海关每天受理的无纸化申报量已经超过有纸报关单量。大部分高资信企业的报关单无需经过分类通关人工分拣环节,直接由计算机自动判别审核放行,把海关关员从逐票审核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限的人力资源逐步向风险管理、查验物控、后续管理等领域倾斜。而报关单及随附单证全面电子化带来的海关“大数据新时代”,使海关各岗位得以共享电子数据,共同开展风险分析,监管重点更加突出,关员布控更为“精”、“准”,监管效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无纸化改革技术先行,上海海关将单证传输的网络信道由原来的十兆带宽扩容至千兆带宽,开发修撤单功能,优化报关申报随附单据上传功能等,进一步为企业提供了便利化通关条件。

  单证形式从纸质向电子转变,对企业固有操作流程也是不小的冲击。

  一开始,不少企业心存顾虑。盛大报关有限公司年报关量在25万份以上,公司总经理何牧告诉记者:“对于无纸化改革,公司曾经很忐忑,突然无纸化,稍有操作不当就可能影响公司的报关质量。”但事实证明,无纸化可以真正做到24小时全天候通关,低风险、高资信企业的单证1分钟左右可收到放行回执,从接单到实货放行,报关公司半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不用花大量人力去装订纸质报关单证,不用派人往返办公室和海关之间,比原先节省超过半天时间。

  体验到无纸化的便利,企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从改革初期的6家AA类企业,发展至今已有近13万家B类及以上企业签订通关无纸化协议,关区95%的A类及AA类企业都已签约。作为全国的口岸和窗口,异地企业在上海同样能享受无纸化通关的便利。近13万家签约企业中异地企业就有10.7万余家。目前全国进出口企业数约30.6万家,上海海关的通关无纸化签约企业占比已超过42%。

(责任编辑:邓一)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嶉崟顒佹闂佸湱鍎ら崵锕€鈽夐姀鐘电潉闂佸壊鍋嗛崳銉ノ涢崨瀛樷拺闁告劕寮堕幆鍫ユ煙閸愬弶鎹g紒顔肩墦瀹曞崬鈽夊▎蹇庣紦婵$偑鍊栭悧顓犲緤娴犲鍑犻柕鍫濇川绾惧ジ鏌熼幏灞界厫閻庢熬鎷�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