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藏昌都"8·12"地震灾区现场扫描:"零死亡"奇迹背后

2013年08月15日 15:22   来源:新华网   拉巴次仁 文涛 许万虎
    “零死亡”奇迹的背后——西藏昌都“8·12”地震灾区现场扫描 

    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发生6.1级地震后,新华社记者立即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左贡县田妥镇米扎村和沙夷村深入采访。记者看到,当地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这次地震到目前为止,仍保持着“零死亡”的奇迹。

    14日10时许,记者从昌都地区左贡县田妥镇驱车前往重灾的米扎村,在深山峡谷中,在悬崖峭壁上,在地震受损的乡村沙石路上,近百公里的路程,耗时达5个多小时才抵达米扎村。

    在米扎村记者看到,一栋半倒塌的房屋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房屋废墟前,解放军、武警、消防等救援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帮助村民从废墟中抢救财产,为村民发放救灾食品,驾驶挖掘机抢通灾区“生命大通道”……

    在6.1级强震发生的前一天晚上,即8月11日20时许,米扎村发生了4.3级地震。震后不久,县乡干部根据自治区党委领导的指示给村里打来电话,要求村民立即撤离房屋,村民们随即撤离了自家房屋。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昌都地委行署的这一果断决策,避免了第二天6.1级地震对当地村民造成的伤害。在这次昌都地区科学开展地震监测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中,截至目前保持了地震“零死亡”的奇迹。

    在村里的废墟边,一缕青烟随风飘起,受灾藏族群众益西旺旦正在废墟前煮着清茶。“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和干部,我们可能连命都没了。”益西旺旦家有五口人,妻子和孩子都已经转移到政府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内,他在家门口煮清茶,准备晚上送到安置点上。益西旺旦说,他们家有3亩青稞地和5头牦牛,地震发生时,牦牛都脱开绳索,跑到了山上。

    他说,地震把房子震垮了,粮食都被埋在了废墟里。今晚他们吃清茶和糌粑,这些救济物资都是政府及时送来的,“若没有党和政府我们现在只能饿肚子了”。

    米扎村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自然村,记者看到这里房屋受损较为严重,共有21栋房屋发生倒塌,不少房屋出现裂缝。目前,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受灾群众正在向集中安置点搬迁,住进保暖帐篷内。

    在米扎村深山峡谷中一块平整的农田上,当地受灾群众正在拿着镰刀收割青稞。原来,为了防止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当地村民准备将这一块农田作为救灾临时安置点之一。

    另一处安置点在距离米扎村不远处的山腰上,记者看到当地政府和部队官兵已搭建了26顶帐篷,并为灾区群众准备了丰富的救灾物资。据左贡县副县长管金台介绍,目前,救灾临时安置点为灾区群众提供的早餐有方便面、清茶和糌粑,中午还为灾区群众提供罐头烧白菜、青椒肉丝、米饭等救灾食物,确保灾区群众不挨饿,不受冻。

    地震发生后,昌都余震不断,截至8月13日20时,已相继发生余震266次,最大震级5.1级。此次地震是科学开展地震监测以来,昌都境内震级最大的地震,波及面广,受损严重,全地区11县均有震感,除边坝、丁青两县外其余各县震感强烈。

    据昌都地委、行署介绍的灾情最新情况显示,截至目前,昌都地区11县114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左贡、芒康、察雅、八宿、贡觉等5县灾情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已经造成28.1万人不同程度受灾,75%以上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总计受损房屋为48112间,特别是重灾区田妥镇米扎村21户、157间农户房屋全部垮塌。

    在通往重灾区的“生命通道”上,各种抗震救灾救援车辆、抢通机械正疾驰而来,各级民政部门向地震灾区紧急调运帐篷、食品、棉被、牛奶、矿泉水、抗震饲料粮等救灾物资;各地救援队伍、医疗分队陆续抵达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截至目前,已有856名解放军、武警官兵、200名民兵预备役,1.1万多名干部、6.7万多名群众、3条搜救犬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尚未收到人员死亡的报告。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