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160人地铁逃票入征信系统 贷款求职或受阻

2013年08月15日 08:48   来源: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电“贪5元小钱可能影响50万元银行贷款。”日均万人逃票的尴尬现实迫使上海启动了新一轮地铁逃票整治行动:违规者信息将被记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可能导致其今后在贷款申请、求职等方面遇阻。

  截至12日已有至少160条涉事者信息被记录在案。

  随着近年客流量急升,上海地铁闸机前不文明的“闯关者”也在增多。据统计,上海地铁去年共查处逃漏票20.2万余次,实际发生的违规行为还不止这些。为进一步打击逃票,上海地铁联合轨交公安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项联合整治组,从8月12日至9月10日,在每个工作日早晚高峰各两小时里,定点抽查至少8个站点。

  “对逃票者的补票、教育、罚款等处理措施依然保留,同时还将记录下逃票者、使用假证者的身份信息,视情况轻重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增加逃票‘成本’。”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

  上海市征信办表示,截至12日已有160多条地铁逃票者信息被纳入系统,其中大多是冒用老年证、残疾人证等免费乘车证件,或者使用上述假证,且拒绝补票缴纳罚款者。

  上海《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对规范乘客文明行为作了更严厉规定,包括将补收票款额度从5倍提高至10倍;轨交企业应将违规者信息纳入个人信用库,并有权将其移交公安部门依法处理等内容。目前,草案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