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温差”明显 西部成经济最大回旋余地

2013年08月19日 19: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周锐

  中国31省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近日“亮相”完毕,总体和局部、东部和西部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温差”。

  其中,31省份各自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和超过全国9000亿人民币的情形,彰显了现行经济核算体制面临的挑战,而西藏、甘肃等西部省份投资增速居前,北京、上海等地投资增速垫底的格局则验证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的判断:西部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回旋余地之所在。

  近年来,每逢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中央地方“数据打架”的场景都会在内地上演。在此之前,31省份公布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的总和就已经将全国数据远远甩在身后。作为拉动GDP增长最大的“一驾马车”,投资数据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场景也就并不出人意料。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固定投资总量为181317.6亿元,同比增速为20.1%。从总量上看,上半年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超出全国数据9000多亿元,投资增速的均值则高出全国水平3.8个百分点。

  地方数据和中央数据“剪刀差”存在的背后有一定的技术因素。但亦有学者指出,不同于地方GDP由国家统一核算这一国际惯例,中国的GDP目前采取分级核算体制,这让地方有了干预数据的可能;而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更是让不少官员习惯于在地方数据上“添砖加瓦”。

  虽然中央地方数据的“温差”会干扰各方对于经济形势的研判,也会让政府公信力受到负面影响。不过区域投资的“温差”,还是可以透露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上半年,在投资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中,西部省份占据八席。其中,西藏、甘肃、新疆、青海的投资增速均超过30%;贵州、云南、宁夏的投资增速也在28%以上的高位。

  相比而言,“北上广”的投资显得较为疲弱。其中,北京是“排行榜”中唯一投资增速在个位数的地区。上海、广东的投资增速分居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位,均低于全国水平。

  这样的情形显示了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挑战:相比于“看人脸色”的外需和“见效缓慢”的消费,基础设施投资是高层确保经济增速不跌破下限的关键。但目前,以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已十分有限。这也是这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集体垫底的重要原因。

  不过西部地区投资的强劲增长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机遇。要避免投资“撒胡椒面”、出现又一个“四万亿”,着力为西部“补短板”,将有望为中国经济带来一个新的增长极。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专门召开会议,提出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及相关设施优先建设的要求。李克强18日也前往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施工现场考察。他指出,西部铁路开发意义重大,中西部正在接收东部的产业转移。铁路的建设对扶贫、产业发展有意义,西部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回旋余地所在。

  不过,“温差”里也有为西部“补短板”中的隐忧。

  首先,虽然西部省份投资增速明显领先,但投资体量较东部地区仍有明显差距。其次,上半年,23个省份固定投资增速出现回落。未来,如何在财政过紧日子的背景下,更好地“力挺”西部,用“补短板”的方式为中国经济增长获得更大回旋空间,将成为决策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完)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