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文明的碎片

2013年08月19日 15:54   来源:青海新闻网   李明华

  早在5000年前,乐都,就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叩开这湟水谷地千年文明之门的现场,就是一个叫柳湾的村子。

  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绚丽多姿的彩陶,把一个史前农耕文明高度成熟的高原古都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挖掘的1500多座墓葬中,出土的陶盆、陶罐等生活用具约30000余件,其中彩陶17000件,其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造型之考究,堪称中国彩陶之最。尽管这种远古文明在历史进程的某个时期发生了断裂,许多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还在艰难地寻找这个链条,但这个文明的存在和曾经的辉煌是不可置疑的。

  这正好引证了人类社会进程中,人们傍水而居、缘水而兴的必然选择。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古印度都无一例外。

  日月天华,天籁中的先族们用一双农耕的茧手,摸捏出一个灿烂辉煌的彩陶世界,留下一串无法破译的千年之迷,让后人望而兴叹,以致在著名作家张承志的笔下,将湟水破译成一条彩陶流成的河。

  款款地步入柳湾彩陶博物馆的展厅,这里充满了庄严肃穆和让人猜测、探究的气氛,喧嚣的尘世对这里来说是一个不太和谐的音符。

  轻轻地步入展馆,生怕踩痛了历史,冲撞了祖宗,因为就在我们脚踩的黄土深处,还有我们许多沉睡的宗亲。

  这里很静,静得就像中华民族的沉毅性格,静得也一如智者多思,倩女凝神。

  以其精巧的布局、翔实的图文、逼真的模型、精选那些能够重塑昨日的原料,向世人诚实地展示了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距今约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时光里先祖们稼穑的文化果实;揭开了我国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处氏族社会公共墓地的神秘面纱;重现了已经成为典故的古代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多彩的精神世界的原版,同时也隐透着人类在沸腾起的一种原始冲动里所蕴含着的伟大的渴望与追求。

  让我们虔诚地走进泱泱彩陶的王国吧。

  马家窑文化,造型多样,构图精美,风格独特。这一时期的制陶业十分发达,以精美的彩陶著称于世。器形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质,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陶质坚硬,造型匀称,上下和谐,别致优美。纹饰长见的有弦文、波纹、旋涡纹、圆圈纹等,多饰于陶的腹部。通体绘彩,在盆内施内外彩,口沿繁彩是其陶的特点。色彩单纯明快,在细腻光亮的橙色陶胎上,绘以各种花纹,用笔飞动流畅,多以优美的弧线来往翻回,勾连往复,图案布局和谐严谨,具有流线性韵律和强烈的动感。这一时期的彩陶已进入鼎盛时期,是对自然和劳动的形象模拟。

  5000年的历史是漫长而悠远的,但人类文化的脉血是有源可寻的,而且永远充满着旺盛的生命。那些用黄泥巴摸捏而成的彩陶的幽幽泛青的层面上,虽然有上百种的纹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透过黄土深埋过的斑斑痕迹和天长日久虫蛀的穴孔,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文化的结晶深埋于厚土之中,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同样也要承受苦难的锻造。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上百种纹样,万变之中的宗多么酷似于一种叫青蛙的物种,而且这些蛙的变体纹和神人纹,在现代人看来不过是原始人最原始最朴素的“美观”和“装饰”而已,并无具体的含义和内容。如果我们对先祖们精心创造的这些彩陶和彩陶上繁多的蛙纹仅仅理解成一种对均衡对称的最初快感,那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的文化不论处在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只要他以一种生命的形式存活下来,就一定有其复杂的意念和想象的意义在内。

  我们不妨走进生物学的领域,亲近青蛙吧。青蛙是水陆两栖动物,但曾被奉为水神。青蛙肺小而薄,需要依靠皮肤帮助呼吸,天气的阴晴变化对青蛙是特别敏感的,因此蛙鸣变化可预知天气的变化,于是便有了青蛙兆雨的经验。居住在湟水谷地高台上的原始先民,受来自自然界各种灾难的压迫,误以为青蛙有某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在支配雨水的降临,致使大自然的种属和谐共处、风调雨顺,便产生了以蛙为对象的水神崇拜。当稻谷丰收的时候,他们以超度先祖的心情生旺窑中的柴火,除了生活的需要,把自己复杂的意念和想象融化在一个个的彩陶之中,也许这便是最早的彩陶文明,说穿了是一种水神崇拜。

  其实柳湾文明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彩陶文明和水神崇拜,说到底是一种林牧农耕相间以农耕为主的湟水文明。从出土的独木棺,足见当时植被林木的繁茂;从出土的舞蹈花纹彩陶盆来看,三五人连臂踏歌的图案,我们不难想象先民们劳动之余在柳荫下或小河边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农耕文明的前提取决于自然环境。乐都东有老鸦峡,西有小峡,春夏秋冬四季风都无堵挡,吹得畅快自在,稼禾长得也自在,加之湟水千年沉积的沃土,形成了平坦富饶的狭长谷地,沉淀悠久的农业文明是很自然的。沿湟水一线东西长六十四公里的川水六镇高店、雨润、碾伯、岗沟、洪水、高庙,古来就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以川水为核心的“一村一品”农业经济逐步向沟岔辐射,规模型经济在东部农业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这是-块养人的地方。日月经天,往来升降,纳黄土之精气,吸湟水之脉血,尽万物之情态,乐都成了三百里湟川的“瓜果之乡”,说乐都的沙果子比西宁的鸡蛋大,有点言过其实,但从中透露的优越感是不言而喻的。

  研究陶瓷的人,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烧制技术;

  研究美术的人,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绘画技巧;

  研究音乐的人,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研究舞蹈的人,在这里发现了先族们劳动之余载歌载舞的律动;

  研究文字起源的人,在这139种符号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作为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页,这些精致的彩陶和它的生命价值,期待着人们发现新的天地和空间。

  一双双灵巧的手,灵巧得像女人们手中滑翔的针线;一双双坚实的手,坚实的像男人们手中的狩猎石器。

  面对静卧的智慧和闪烁的光芒,所有的文字和语言那样地苍白,我们只能用现代人的方式俯首祭奠。文物收藏家胡其伟说: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状况下,一度被后人认为粗陋的“红泥罐”的各种文化类型的彩陶器,的确是当时的“尖端产品”,美轮美奂的彩色纹饰,留下了可与人类最早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相媲美的艺术瑰宝。因此将乐都定位为陶都是恰如其分的。

  在一个艳阳初升的早晨,在一个落日辉煌的傍晚,在一派明媚的花红草绿,在一片冷峻的水瘦山寒,彩陶啊,你出现在人类文明的彼岸。

  彩绘生命精华,意趣流水高山。

  耀眼的色彩,使人想起了钻木取火时燃烧的希望;幽幽的光泽,使人想起了刀耕火种时的第一次耕荒。

  完美的体态,使我们情潮激荡。

  精美的彩绘,令我们生发彩色的联想......

  在秋天到来的日子里,庆祝丰收和喜悦的圆形舞,手舞足蹈成一个个人头蛙形。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舞出了日精月华,舞出了春风化雨,舞出了华夏文明的一脉相承,舞出了河湟大地上酣畅淳朴的民俗风情和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

  (待续)(海东时报)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