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相对于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更高,其中,农业用地比工业用地更难治理。近日,在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专题调研“本市土壤保护和修复情况”中,市农科院坦称,目前本市共有280万亩农业用地,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0余万亩。近年来,本市土壤污染呈上升趋势,农药、有机化肥的大量使用,已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
专业人士表示,相对工业用地,农业用地更难修复。前者有不少是废弃用地,既不用于居住,亦不用于生产,有足够的时间来治理。后者虽然可以通过改种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分离出来,然而,这些土地承担着生产粮食蔬菜的重任,很难腾出时间“休养生息”。
“上海人多地少,为保证食品供应,我们只能尽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作物产量。现在上海的粮食产量要求20亿斤/年,绿叶菜产量要求4000吨/天,有这些指标压着,我们的土地一年四季都不能休息,哪有时间来修地?”市政协常委、市农科院院长吴爱忠说。
同时,相关人士提出,如果上海换地修复,农民的经济补偿将是个问题。此外,万一土地被挪作他用,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耕地红线不宜轻易突破。
那么,能否将新增农业用地用于耕作,转换空间来进行治理?这样既不会减少耕地面积,又可给现有农业用地以喘息之机。对此,相关人士表示,这种措施很难推行,因为在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下,相比发展农业,各个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发展二产、三产,“在城市化进程中,质量好的土地都用来造楼了,新增土地大都质量较差。现在有些围垦用地,是用河流淡水洗去土壤中的盐分、然后在上面种农作物形成的,第一年收成很少,5年以后产量才达标。”市政协常委、市农委畜牧兽医办公室主任李建颖指出,本市应在农业用地保护上多下功夫。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