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毕业生宁可“啃老” 不愿登记未就业
今天上午,本市启动未就业大学生实名登记周活动,从今天起至31日,各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分别在辖区设立实名登记窗口,为在本地求职的所有高校毕业生办理求职登记,这项就业帮扶措施向所有毕业生放开,外地生源、外地高校毕业生也可参加。
市人力社保局介绍,2013年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为84000人,目前的就业率已经达到92.6%,尚有6000多人未落实工作。实名登记之后,毕业生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政府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各项服务。实名登记周结束之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仍可随时到求职地区县进行实名登记,并享受相关服务,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虽然政府积极地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各项免费的就业帮扶服务,但一些还没就业的毕业生却对此并不热情。在现场,一位毕业生说他今天是第三次出来找工作,“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愿参加工作。”这位毕业生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解释自己不愿就业的原因。他告诉记者,没离校之前,学校也组织了校园招聘,但自己能看得上眼的单位要求都太高,一些小公司要么离家太远,要么给的工资太少,“我就不着急了,慢慢找,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碰到好的。”这名毕业生是北京本地人,因为有父母供养,衣食住行都不发愁,他的就业意愿并不像那些“无老可啃”的外地户籍的毕业生那样急迫。
登记现场,一位来自区县的窗口服务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迟迟找不到工作,但这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实名登记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他们好像更相信熟人介绍这种渠道,我们打电话过去,想要给学生推荐工作,很多人都把我们当成推销员直接挂断电话。我们主动跟高校联系,想让他们提供一份未就业学生的名单,好给他们提供服务,但高校也不积极配合。”这位工作人员露出为难的神情,“我们去跟人家方正、联想这样的大企业洽谈,想给毕业生搭桥,拿着薄薄的两张登记表去,远远达不到人家的需求量,求职的成功率肯定不如大批量的人员介绍高。”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