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今明两天郑州小学报名 年龄差几天建议明年再报

2013年08月22日 07:11   来源:大河网   

孩子们入学,最紧张的往往是家长(资料图)河南商报记者 王春胜/摄

  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22日讯大河网报道: 昨天,河南商报《上学那些事儿》启用互动热线。三部热线电话,每部都热得烫手。

  年龄差几天能报上名吗?户口所在地和住址不一样去哪儿报名?针对家长们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商报特邀请郑州市几个区的教体局工作人员进行答复。

  互动

  今明两天是郑州市区小学报名时间,如果您遭遇恶意卡证或乱收费等问题,都可以拨打上学热线:15838360772、15093083083、18236980165,或加入商报幼升小群(群号:307843907)向我们反映。

  互动篇

  1.外来务工人员证件不齐,能否先给孩子报名?

  张先生:父母属于金水区外来务工人员,其他各种证件齐全,就差一个居住证,现在办理居住证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能不能先给孩子登记报名?

  金水区教体局:这样的情况可以先到报名点登记,尽快补办居住证。报名结束后,学校会把遗留问题集中上报到区里,最后统一解决。

  2.孩子年龄差几天,能报上名吗?

  周女士:父母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离6岁半差几天,能报上名吗?

  金水区教体局:年龄限制无论卡在哪个点,都会有学生差几天、十几天。按照政策规定,只能接收2007年2月28日之前出生的孩子。建议明年再报名。

  3.金水区是否接收转学生?

  刘先生:一直在金水区租房住,孩子在老家上一年级,今年开学想把他接到郑州上二年级。金水区接收转学生吗?该去哪儿报名?

  金水区教体局:郑州市对班额有规定,原则上不超过45人。一般来说不招收转学生。如果确需转学,可以到就近的小学咨询。如果学校有缺额情况,如有学生转出,且接收后不超过开学初的班额,可与学校沟通申请接收。

  4.户口和房产证地址不一致,该按哪个报名?

  肖先生:家在金水区丰乐路农业路附近,房产证也是这个地方的。但户口在北环附近的一个小区,去年北环的房子卖了。现在,户口和房产证显示的地址不一致,该按哪个报名?

  金水区教体局:这种情况,应该以实际居住地为准,即目前房产证上标注的地址为准。目前居住地离哪个小学近,可以就近到该学校报名。

  5.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不一致,该咋报名?

  朱女士:户口是二七区的,目前在管城区住,孩子要在管城区上学符合条件吗?

  管城区教体局:房产证和户口地址如果不统一,以实际居住地为准,朱女士在管城区没有房产,所以无法报上管城区的学校。

  二七区教体局:只要年龄够,且孩子回到二七区居住,二七区可以接收。

  6.房产证一直没下来,是不是只能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

  周先生:刚搬到二七区橄榄城住,但是房产证还没下来,暂住证是以前在管城区办的。这种情况,是不是只能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

  二七区教体局:按要求,这种情况只能按照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需准备6证。如果可以把位于管城区的暂住证迁到二七区,孩子就可以顺利入学。

  政策篇

  金水区入学压力集中在北环以北

  今年,金水区招生计划一共300个班,比去年增加了13个班。

  去年,金水区的平均班额达到60人。金水区教体局教育科科长曹鹏举介绍,今年该区小学入学压力主要集中在北环以北地区,如庙李、柳林等区域。

  金水区安排了咨询点,家长可以到黄河路21号金水区少儿活动中心(经七路与黄河路交叉口向东200米路北)2楼进行咨询。咨询电话0371—60397762。

  高新区班额不超45人,保证年满6岁半儿童入学

  高新区各小学必须接收年满6岁零6个月(2007年2月28日前出生)的儿童入学。生源较少学校,可以招收年满6周岁儿童入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45人。

  部分小学划片区域如下:

  郑州中学附属小学:金色嘉园小区、快乐e家小区、阳光馥园小区、帝苑别墅、五洲华夏村小区、郑州中学家属院、宏莲花园、文雅青年公寓、玉兰雅庭、菁翠苑小区或家属院。

  郑州中学第二附属小学:启明村小区、怡景花园小区、西湖美景小区、石佛办事处家属院、化工厂家属院、中原制药厂家属院等小区或家属院。

  郑州中学第三附属小学:瑞达制药家属院、美景菩提、地调院家属院、升龙又一城、信大家属院等小区或家属院,拆迁村村民子女及其招生范围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郑州大学实验小学:高新锦荣苑小区、翠竹苑、西现代城小区、锦绣苑小区及大里、北里村的适龄儿童等。

  高新区拆迁村的适龄儿童可到临时居住地相对就近入学。拆迁学校二至六年级学生仍在高新区居住的,根据现居住地由教育局招生办协调相对就近转学。

(责任编辑:西西)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