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限房价、竞地价”新政难降房价虚火

2013年08月24日 09:37   来源:人民网   

  房价不断上涨的压力让北京又有了新的应对之策——推出“限房价、竞地价”之策。8月21日,北京年内第一宗限房价竞地价地块开始网上竞价。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北京的尝试似乎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一天过去,无人应拍。

  新政首日遇尴尬

  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告,自8月21日起,今年首宗限房价地块朝阳区豆各庄乡土地储备项目B、C地块(以下简称“豆各庄地块”)将开始网上竞价,起始价为24.5亿元,竞价阶梯为1300万元,竞买申请截止时间为9月3日。

  根据交易文件显示,豆各庄地块土地总面积为22.45万平方米,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1.80万平方米,建筑控制规模29.46万平方米。其中,5.15万平方米用于“公共租赁住房”配建。除公租房外,剩余居住用途建筑规模建设的商品住房销售限价为2.2万元每平米,套型建筑面积全部为90平方米以内,单套商品住房总价控制在200万元以内。

  记者还了解到,限房价地块是指在土地出让前的限制条件中就约定了入市价格,开发商根据自己的成本和合理利润竞争土地价格。与其他土地出让方式相比,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限制出让价格,也不可能出现高溢价土地,对商品房住宅销售市场以及土地市场都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然而,限价地块似乎没有投资者的青睐。直到竞价开始的第一天结束,也没有一家开发商报价。

  相反,北京的土地市场依旧红火,7月初,中粮地产以23.6亿元配建3.3万平方米公租房的代价拿下孙河HIJ地块,扣除保障房面积和配建设施后,该地块的楼面价高达5.2万元/平方米,成为北京新的单价地王。

  随后的8月14日,融创中国联合央企葛洲坝,以41.2亿元的总价包揽了北京大兴区亦庄新城两地块,溢价均超过49%,其中一幅地块的楼面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成为南五环外第一宗楼面地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的地块。与此同时,8月21日,南京国土局刚刚以总价90亿出让9宗地后,再次挂出9块地。业内猜测,近期内“地王”会再度出现。

  效果存疑

  “政府方面的目的在于为不符合保障房申请资格,又买不起市场商品房的‘夹心层’提供房源。”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限房价”很明显地说明了某些意图,希望能够起到平抑房价的目的,给购房者更多的选择。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认为,限房价竞地价是当地房产政策走向的一个体现,最后的效果要根据其覆盖范围和交易量来看。

  至于是否能够有效地降温楼市,扈志亮则指出,能起到作用的概率不大。“政府长期的调控政策就是明证,房地产靠政策难以起到实际的效果,即使是限制了‘表面房价’,企业为了生存和盈利也会采取各种手段增加购买者‘隐性成本’,而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只有‘心甘情愿’地买单。”

  至于限价地块遭遇冷遇的说法,薛建雄并不赞成,他认为首日无交易量并不是很奇怪。“这应该与交易流程有关,开发商和投资者一般是不会在第一天进场报价。最终的交易要看截止日期前的交易量。”

  扈志亮则指出,“限房价竞地价”的背后,仔细分析一下便可以理解,在未来房价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土地的价格也就间接决定了,企业拿地之后开发所能够得到的利润也基本确定。从拿地、项目开工建设到最后的售卖房子,会耗费时间、金钱和资源,而最后的房价已经基本确定,开发商调整的余地变小,面临的风险增大,相关配套政策还未落实,企业当然不会轻易下手,而是静观其变。

  相关人士指出,为了应对忽热的土地市场,限房价竞地价房将集中入市,短期内将有效平抑区域内房价,限房价竞地价模式应在一线城市进行推广。

  “风向标”连续23个月下跌

  北京的新遭遇新尴尬,说明开发商们还在期盼着房价的继续上涨。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全国房价持续上涨同时,此前一直有房价“风向标”之称的温州楼市,却传递与全国房价上涨不一致步伐。截至今年7月,温州房价连续23个月下降,房价相比高峰时期,下降40%左右,有的豪宅价格已腰斩。据媒体报道,由于房价下跌,一些购房者已弃房,银行成为新房东。

  扈志亮认为,温州房价下跌,原因在于前期楼市投机过盛,实体经济难以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导致资金链断裂。“楼市信心难以恢复,进入者少,外逃者多,需求急剧下降,导致房价持续下跌。”

  薛建雄分析,中国的房价趋势,可以参照日本和美国的房价结构。“未来的中国房价,将会分级化处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逐步出现阶梯价格。”

(责任编辑:尹彦宏)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