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探访重庆忠县明代冶锌遗址:现场没有一块锌锭

2013年08月26日 07: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25日,中新网记者跟随考古专家的脚步探访了位于重庆忠县的明代冶锌遗址,追溯古时冶锌历史。

  此前,川渝多位考古专家确认忠县冶锌遗址为三峡库区目前考古发掘出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冶锌遗址。据介绍,该遗址与此前在丰都、石柱发现的冶锌遗址,共同构成了三峡冶锌遗址群。专家表示,三峡冶锌遗址群表明了中国古代冶锌技术有着独立的发展轨迹。

  通过清理遗址现场统计显示,此次出土各种遗迹93处,遗物350余件,多以冶炼用的装烧器皿—陶质冶炼罐以及冷凝区构件之一的冷凝窝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陶瓷器,包括陶缸、瓮、瓷碗、盘、杯等,另有少量铜钱、铜洗、铜锁、铁钩、石锛等。

  记者在忠县冶锌遗址现场看见一堵一人高、数米长的蜂窝状土墙,密密麻麻的“蜂窝”由数百个罐口朝外的空罐堆积而成。遗址现场工作人员曾先龙告诉记者,在发掘现场,每到长江退水的时候,河滩上总是会拾到一些“药罐子”,这些肚子大、两头尖的黑罐子里坑坑洼洼挂满石渣。“它们就是500多年前古人炼锌时废弃的罐子,一层层叠起来,日积月累就成了‘蜂窝墙’。”

  距这堵罐墙两米的地方,是中国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冶锌炉窑。遗址内还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冶锌炉,专家们从实物上看到了明代典籍《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冶锌工具。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白九江告诉记者,在古代金属状锌的获得比铜、铁、锡、铅要晚得多。这是由于炭和锌矿共热时,温度很快高达1000℃以上,而金属锌的沸点是906℃,很快成为蒸气状态,随烟散失,不易察觉。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冷凝气体的方法后,锌锭才有可能被获得。

  中国古人冶炼出的锌,不仅仅被用在了国内,还曾经远销欧洲。史料记载,1745年,东印度公司的船在瑞典海岸沉没,船上运载的货物就是中国的锌,其纯度达到了98%。

  据白九江介绍,在明代,锌锭和盐铁一样,被作为严控产品,牢牢控制在官府手中。为了保证冶炼出的锌锭安全,当时的官府还配备有专门的官兵,日夜守护冶锌的作坊。“这些锌锭只要一出产,就会被搬上江边的小船,被专人押运至官府指定的地点存放。”

  虽然重庆冶锌遗址陆续出土,但专家们却没有找到一块冶炼出的锌锭。白九江说,初步推测一方面可能是时隔久远,锌锭在漫长的岁月里流失不见;但最大的可能是当时工人们已经将所有的成品全部运走。

  没有发现锌锭,也没有发现锌矿,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将作坊建在这长江边上?考古专家给出了答案,依傍长江方便锌矿原料、成品运输,除此之外,长江上的江风也能减少工人的劳动,江风成了作坊的免费“鼓风机”。

  作者张佳雯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