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工业巡礼:新型建材工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13年08月27日 07:26   来源:青海日报   解丽娜

  8月6日,在省经委投资处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工业采访组一行走进了原青海省第二水泥厂——今天的“青海省新型建材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之前,曾经那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地泥”的画面还在我眼前浮现,可一踏进厂区,不禁眼前一亮。虽然办公楼还是过去的那栋办公楼,厂区还是过去的那片厂区,但如今这里的环境和感觉却着实令人振奋。翠绿茂密的草坪,干净整洁的厂房,没有噪音,没有污染,每一位员工和企业一起,都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2000年以前我们还是青海的十大特困企业之一啊!”,坐在会议室,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崇永武跟我们聊起了企业的过去。

  原青海省第二水泥厂始建于1958年,在1976年以前是省内唯一的水泥生产企业。曾经毫无市场竞争的局面铸就了企业昔日的辉煌,也使其四平八稳、毫无忧患地度过了最初的计划经济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作用日益显现,由于企业机制和生产工艺等诸多原因,厂子陷入了困境,甚至于1996年至2000年,连职工工资都无法保障。

  不改变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是死路一条。

  2001年,在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企业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改制后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首先对劳动用工制度、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不间断地进行严格细化,有效地挖掘了企业内部潜力,使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2000万元上升到了2009年的8000万元,职工生活环境和条件也得到大幅改善,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37800元,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也达到了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生存是基础,发展是要求。

  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的双重压力,企业选择了促研发、上项目,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坚决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

  2008年,根据国家和青海省产业政策要求,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86亿元兴建了可年产优质水泥1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该生产线能耗指标接近先进水平,烟尘排放≤30mg/Nm3,达标排放。

  2010年,经过生产线热工测试后,配套建设了6MW余热发电站,可年发电4500万KWH,解决了企业每年三分之一的用电量。同时投资3200万元,建成了青海宜化干排电石渣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实现了两个企业的双赢,有利推动了地区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低碳生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承担了青海省重大科技改造项目——适宜高盐卤环境水泥的开发研究。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工业试验,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计划要求,自此拥有该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独有的生产技术。

  2013年,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在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对局部工艺系统进行了改造,开始进行抗盐卤特种水泥的工业性试验。

  如今,面对水泥行业即将进入的长久性过剩阶段,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巨大考验,崇总介绍说,企业将继续采取向水泥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不断优化调整水泥产品结构、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加大节能改造和内部挖潜增效、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拓宽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可以说,2000年以来,我省水泥、钾肥、钢铁等行业的诸多企业都曾经同青海新型建材一样,历经了陷入困境、迷茫徘徊、全力扭转、走向新的发展道路这样一个过程。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这一过程映射出全省上下坚决走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之路的信心与决心;渗透着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并与企业共风雨、同患难的心血与汗水;写满了企业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士气与豪迈。

  今天,历经坎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青海新型建材工贸有限公司已实现了改制、技改和结构调整后的成功蜕变。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