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数字文件和蛋白质,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出一个“活器官”,这样的设想两三年内有望在北京实现。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忠今天说,该研究院计划建造中国首家3D生物打印技术试验基地,进行人工器官和组织的研究。
8月28日,中新社记者走访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它坐落于北京印刷学院校园内。工作间中,一架1米多高的3D打印机正闪着幽幽蓝光,里面一个近似半球型的物体清晰可见,对面的工作台上摆满了一个个已打印成型的小型工艺品或用具。周忠边拿起从3D打印机出炉的一把钳子,边对记者说,这种文化、生活衍生品的3D技术如今已比较成熟,中国的3D制造业将迎来春天。
2010年,作为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建设项目,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北京印刷学院正式成立。3D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研究院的重点项目之一。此外,他们已实施4个产业化项目,社会投资近亿元,政府提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超过5000万元。
3D打印技术是增材制造技术的俗称,核心思想起源于美国。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塑料、蛋白质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通俗地说,3D打印意味着“打印”出真实物体。
周忠介绍,研究院计划建立国内首家3D生物打印技术实验基地,进行心脏、血管等器官组织打印技术的研究,计划在2—3年内制作出实验样品。届时,只需要一张电子图纸,便可按需打印一个“活器官”。不过,他表示,由于面对美国、日本等国对“打印喷头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壁垒,目前中国“活器官”打印的产业化运作困难重重。
目前,该研究院也在积极运用3D扫描、修复等技术,并与首都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3D技术进行瓷瓶、书稿等文物的维护和修复。完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