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主动提供贷款 乐东农民有了"第一桶金"

2013年08月28日 06:55   来源:海南日报   符王润 李科洲 孙慧

  农民扩大生产有了“第一桶金”

  农信社主动服务,提供小额贷款

  现场见闻

  4年间,她的哈密瓜种植面积从4亩发展到40多亩,年收入从原来的6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六七万元。

  “这一片都是我家的哈密瓜地!”8月26日下午6时许,站在自家的哈密瓜地旁,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求雨村村民石奇财脸上挂着腼腆的笑。这片40多亩的哈密瓜地里,一排排钢制大棚林立,钢条在夕阳下勾勒出一幅幅弧形的几何图案。

  2009年,石奇财一家还主要依靠捕鱼为生,加上家里种的4亩哈密瓜,年人均收入只有6000多元。而这一切,因2010年的一笔贷款开始发生改变。

  “我们乐东的气候、水源和土壤最适合种植哈密瓜,而且哈密瓜的收益很高。”看好这一项目,石奇财利用自家的4亩地种上了哈密瓜。虽然加入了当地的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石奇财的种植面积一直都无法扩大。

  2009年初,妇女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出台后,石奇财所在的合作社在当地妇联的引导下,正式注册成立,名为乐东创新妇女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解决合作社的资金匮乏问题,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模式,乐东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主动上门服务,向合作社提供贷款。而社员们通过农户联保的方式,个人可以申请到最高5万元的贷款。

  “这5万元对我们帮助可太大了!”2010年,石奇财和另外两个姐妹组成了一个联保小组,每个人获得了5万元贷款。这笔款很快便被石奇财投入到了瓜地大棚的建设中,“有了这半封闭的大棚,可以为瓜地遮风挡雨,还能有效防虫。瓜的产量自然也上去了。”

  之后,石奇财的哈密瓜种植逐渐走上快车道。随着收入的提高,石奇财的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今年3月的那一造瓜赚了40多万元,收入还算不错!”石奇财言语间有着遮掩不住的喜悦,“我们今年还要继续申请贷款,再扩大生产。”

  当天下午3时,石奇财就与联保小组的另两位姐妹一起到乐东创新妇女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参加乐东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技术员在这里举办的关于贷款事项的小型培训课。

  “我们三姐妹现在从购买种苗、化肥到最后在合作社的结算都是统一的了。”石奇财说,农户联保贷款模式不但让她们贷到了资金,还促使她们3人结成互助组,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如今,在乐东创新妇女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越来越多的社员和石奇财一样,通过小额信贷扩大了生产规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社员都盖起了“哈密瓜楼”,开上了小汽车。

  目前,该合作社的社员已经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316人,拥有2100亩大棚哈密瓜地,固定资产达600万元。“如果没有农信社的贷款,我们合作社不可能壮大到今天的规模。”对于有了贷款后合作社的飞速发展,合作社理事长石世姨感慨道——有了贷款,竹木结构大棚才能换成钢制大棚;有了贷款,才有足够的资金租更多的土地扩种。

  在石奇财位于求雨村的家中,一栋投资40万元的两层小洋楼已经完成大部分装修。在小洋楼的对面,两间破旧的小瓦房是石奇财和家人20多年来的栖身之所。很快,他们将告别旧屋,住进宽敞阔气的新居。

  在乐东,很多农民受益于农信社的小额信贷业务。面向最需要资金的农民加大贷款力度,是近两年我省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我省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涉农银行向农民发放贷款。(本报抱由8月27日电)

  希望乐东哈密瓜有自己的品牌

  农民呼声

  时间:2013年8月26日

  地点: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

  人物:求雨村村民石挺姣

  以前没种植哈密瓜时,我们家是靠“做海”生存,那时候出海捕鱼风险大、收入低,日子过得也挺艰难的。

  现在种植哈密瓜,每年收入也有个七八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和两个农民姐妹合伙,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将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50亩。

  可随着物价涨高,哈密瓜的肥料、人工等种植成本每年都上涨,我们的种植资金也周转得挺困难,一旦出现市场行情差、病虫灾害等,我们就有可能血本无归。

  期望政府和银行共同发力,一手提供产销信息和技术,一手给资金,并加大贴息力度,帮助我们实现致富梦。

  人物:乐东青山哈密瓜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佛中村村委会书记郭仁东

  渴盼政府加大哈密瓜种植扶持力度,树立起品牌化意识,把乐东哈密瓜作为主打产品向外推介。

  我是佛罗镇种植哈密瓜最早的农民之一。这些年哈密瓜种植在乐东规模化推广,全县约有5万亩种植面积。通过哈密瓜种植很多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近两年来,政府虽加大了对哈密瓜种植的扶持力度,但作为全省最大的哈密瓜种植基地,乐东平均下来每个农户所能得到的扶持补贴还是很少,期待政府的扶持应当按照各市县的种植比例分配。

  乐东哈密瓜的品质虽不断在提高,但在冬交会等大型对外推介平台上,县政府仅把哈密瓜作为辅助产品,政府要引导农民树立起品牌化意识,通过航天技术等培育本地品种,注册品牌商标,将乐东哈密瓜作为主打农产品向外推介。让农民在致富路上能走得更稳些、快些。(本报记者孙慧采访整理)

  儋州市峨蔓镇为盐丁村制订发展规划

  营造渔村风情发展特色旅游

  真情回应

  本报那大8月27日电(见习记者苏庆明 通讯员张琳)本报8月26日“我为农民增收办实事”专栏曾刊发《不能晒盐,我们何去何从》,反映了儋州市峨蔓镇盐丁村因为传统的晒盐产业没落,农民收入出现下滑的问题。

  今天,记者从峨蔓镇了解到,峨蔓镇委已经为盐丁村发展找到了新的定位:热带风情小渔村。

  峨蔓镇委书记孙占南介绍,将盐丁村打造为热带风情小渔村,一是考虑到盐丁村晒盐产业没落的现实,二是考虑到盐丁村有着独特的地貌和环境资源,发展相关旅游产业大有“钱”途。

  峨蔓镇委为盐丁村规划的旅游产业有三方面:利用盐丁村悠久的晒盐传统,以“千年制盐古法”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依托盐丁村海滩上遍布的火山岩资源,发展石雕产业,吸引游客前来雕刻、观赏和购买;利用盐丁村沿海连片的红树林,组织游客到那里进行海钓活动。

  除了打造新的旅游产业外,盐丁村传统的晒盐产业也将重新定位。考虑到盐丁村生产的盐质不符合食用盐标准的情况,峨蔓镇委规划盐丁村瞄准非食用盐产业,制造相应的非食用盐品种。据了解,目前社会上兴盛的足浴、理疗等行业都需要相应的非食用盐,盐丁村打造这一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另外,针对盐丁村脏乱差的村貌,峨蔓镇委已经委托儋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制定了相应改造方案。根据方案,盐丁村将把进村土路改造为青石板路,村内安置15套垃圾箱和一处垃圾处理池;此外,还将种植一批乔木、灌木及油草,绿化美化村容。

  “如果顺利的话,我们的整个规划最快一年后可以完成。到时,盐丁村的人均收入比现在起码会翻两番。”孙占南说。

  乐东佛罗镇引进大棚、滴灌等先进技术种植哈密瓜

  干渴沙土地成了致富聚宝盆

  创富故事

  -本报记者孙慧 符王润

  一群农民在一片贫瘠的沙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像哈密瓜一样甜蜜的生活。

  8月26日下午,汽车飞驰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的公路上,公路两旁的沙土地里,一排排竹竿搭起的青瓜架上,青油油的叶子随风摇摆,烈日炎炎下的田野竟有了些许清凉。

  “别看我们这都是沙土地,可一年四季都不得闲,春秋两季种哈密瓜,夏冬两季种瓜菜,这土地可都金贵着呢!”说起佛罗的沙土地,乐东创新妇女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世姨语气里带着满满的自豪。

  可在十几年前,佛罗镇的百姓都不敢想象,在这样白花花的沙土地里,能种出沉甸甸、甜如蜜的哈密瓜来。

  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业化发展,佛罗人硬是把缺水干旱的沙土地变成了致富的“聚宝盆”。

  “我们佛罗靠海,土地沙化、贫瘠化较严重,降雨又少,以前大多老百姓都是靠‘做海’维持生存。”说起以前“做海”的艰苦,求雨村村民老石唏嘘不已。

  缺水、干旱、沙土多,是乐东人对佛罗最直观的印象,当地百姓对水的渴盼,从求雨村这样的村名中就可见一斑。

  “种香蕉、西瓜、冬季瓜菜……我们一路跌撞摸索过来,最后根据佛罗的日照长、沙土壤的特点,借鉴新疆经验,开始尝试种植哈密瓜。”

  一开始,哈密瓜这样的外来品种在佛罗镇有些“不服水土”。露天种植容易产生病虫害,结果率低,尤其一场台风下来,农民半年的心血就全毁了。

  “搞种植其实不难,难就难在技术、观念上。”在石世姨看来,每一次种植技术和观念的新变革,都给佛罗镇百姓带来了收入上的新突破。

  2004年,佛罗镇的种植户们自发组织到山东寿光考察瓜菜种植,受到了当地大棚保暖技术的启发,回来后开始普及大棚种植,后来又引进了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哈密瓜的抗病虫性提高,挂果率上升,产量达到了6000斤/亩,农民收入也节节增加。(本报抱由8月27日电)

  记者手记

  资金资金,还是资金!

  -本报记者符王润

  资金!资金!在记者连续将近半个月的采访过程中,发现农户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的缺乏。

  由于金融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一直以来,农民总是面临着两难境地——一面是缺乏有效的融资环境,一面是急需继续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由于面向农民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因此,很多商业银行对于针对农民的小额信贷业务并没有太大兴趣。对于给大企业“锦上添花”,大多数银行都趋之若鹜,而给农民“雪中送炭”,却少有问津。

  所幸的是,近几年,省委、省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农村小额信贷工作的发展。为破解农民增收融资难问题,2007年海南省成立了省农信联社。同年,时任海南省省长的罗保铭与“穷人银行家”尤努斯“拉钩约定”,拉开了农信社以小额信贷撬动海南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2009年,罗保铭在白沙召开的促进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会议上提出“农户小额贷政府应当贴息”,在全国首开全省范围内以财政资金支持小额信贷的先河。2010年5月,罗保铭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出台了减免农信社有关税费、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到农信社存款等十条政策,建立了扶持农信社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农信社在充分了解农户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创新,推出了一套适用于我省农民生产方式的“一小通”贷款模式。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开展农村小额信贷的工作,银行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来换取微薄的盈利,有些银行甚至因为高不良率而最终放弃这项业务。

  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受气候制约明显,农民抗灾害风险能力还相对较弱,大部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倾其所有,一旦出现大灾害或价格风波,极易造成无力偿还贷款的局面,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在政策上对农民进行扶持,提高农民抵抗自然灾害和价格风波的能力。而农民合作组织则是农民直接面对这些困难的一种很好的纽带和桥梁。

  其次,信用环境建设是小额信贷蓬勃发展的源动力,而这个环境的建设并非光靠一两家银行的宣传就能完善。因此,农村的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各级政府与银行共同努力,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农户的宣传,确保小额信贷的良性循环。

  最后,众人拾柴火焰高。要解决农民资金缺乏的问题,仅依靠一两家涉农银行推行农村小额信贷还远远不够。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联动性,进一步想方设法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引导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领域,为农民“雪中送炭”。(本报抱由8月27日电)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