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首批160个单位党员干部投身"大考"

2013年08月28日 00:00   来源:安徽日报   

  火红夏季,炽热情怀。根据中央部署,7月1日,旨在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灰尘的“大扫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省正式启动。

  这是坚守党的“生命线”的必然之举,这是党员干部新时代的一次“大考”。扎实学习,走访调研,开门纳谏,推进工作……我省首批参加活动的160个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全力以赴,全心投入,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广大党员干部以饱满热情投入其中,转变作风,杜绝“四风”,群众观点在深入学习中强化,宗旨意识在真情实践中筑牢。

  扎实学习

  ——“读原著、深思考、勤对照”,筑牢抵制“四风”思想防线,在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上有新提高

  只有思想到位,才能行动自觉。活动开展以来,参加第一批活动单位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精神。

  带好头,作表率。全体省委常委集中一周,住在党校学员宿舍,吃在学员食堂,心无旁骛抓学习,雷厉风行改学风。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党员负责同志一同学习。学习中专门留出一天,省委常委们亲自动手,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体会,逐人畅谈心得,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除自学外,还邀请中央党校专家作专题报告,到渡江战役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7月7日晚,省委领导与1200余名省直机关干部职工,共同观看话剧《石乡党魂·柯增华》。

  “读原著、深思考、勤对照”,各单位坚持领导班子带头,以中心组理论学习为主、自学为辅的形式,集中时间学习,撰写心得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安徽演艺集团下属的省杂技团“梦”剧剧组在欧洲巡演时,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学习小组,在紧张的演出之余抓好学习交流。

  集中学习、授课辅导、专题讨论……各单位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作出详细安排,原原本本地学文件、读原著。省委党校创新学习方法,抓好集中学习、结对联学、到基层学、向身边学,力求学深学透。省财政厅、省质监局开展一次集体学习交流、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等“五个一”活动。

  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各单位举办专题报告会,集体观看历史文献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有效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徽商银行组织赴蜀山监狱进行警示教育,新华发行集团组织观看《失德之害》等警示教育片,让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增强党纪观念。

  发掘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我省开展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站起来就要像一把伞,为老百姓挡风遮雨;俯下身就要像老黄牛,一生勤恳为人民。”8月20日,在安徽大剧院举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上,“扶贫政委”赵克信、“泥腿子教授”胡承霖等6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抒发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使现场观众深受教育和启迪。报告团还将走进机关、高校、企业,陆续开展9场报告。

  转变作风

  ——不走“设计路线”,不看“包装样板”,重心下沉走基层,广开渠道听心声,“心贴心”交流,“实打实”服务

  “这么热的天,没想到省委书记直接来到我们村征求意见!”头顶烈日,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南陵县走访调研,走到家发镇盛桥村农民叶祥怀家门口,看见有村民在柿树下乘凉,便上前和他们谈心,从庄稼长势好不好、美好乡村如何建,到干部作风怎么抓,张宝顺问得仔细,乡亲们答得实在,人群中不时响起一阵阵欢笑声。

  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省长王学军在凤台县走访调研时,在县城关镇主持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来自企业、社区和基层组织的干部群众代表踊跃发表意见。王学军边听边记,表示对大家提出的要逐项认真研究解决。

  不走“设计路线”,不看“包装样板”。省委副书记李锦斌和其他省委常委,集中利用一周时间,到问题和矛盾多、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真实掌握基层情况,真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省委常委还分别主持召开科技创新、“三农”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15个不同主题的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收集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建议。干部作风怎么样,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

  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委托统计部门,采取书面问卷和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方式,在全省抽取样本,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专项调查。省委常委会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或登门拜访,进行谈心谈话、集中调研走访、开通网上平台等6类渠道13条途径,广征意见建议;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党组以及省高院、省检察院党组也采取多种方式,征询意见建议。截至8月15日,共征求到对省级领导班子和个人的各类意见建议10904条。

  杜绝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各单位深入基层、服务对象和联系点走访调研,与基层干部群众心贴心、面对面交流,征求意见建议,查找存在问题。省直机关有450多名厅局长深入基层一线,“零距离”接触群众、听取心声,100多名“一把手”带头建立基层联系点,定点结对帮扶困难群众。

  “走进基层群众,主动上门服务。 ”省科技厅领导班子集中2周时间,通过“万卷万帖问计”等方式,走访千名科技人员、走进百家科技企业和科技园区、十家新型科技创新实体,加强科技服务和指导。围绕“青春筑梦”主题,团省委组织广大团干部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与青年“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每名团干部常态化联系不少于10名不同类别青年。 开展社会调查、发送专门信函、设置征求意见箱、开设专题网站征求意见……各单位多层次、多渠道听取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相关部门等各方面意见建议,听真话、听实话,为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查改问题

  ——“该做的马上做,该改的马上改。 ”立说立改,注重实效,让人民群众看到新变化、新气象

  “带头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带头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带头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这掷地有声的承诺,是省委常委会以树立标杆、向我看齐的态度锤炼作风,就坚决克服“四风”,向全省人民作出的九项公开承诺。在省委的示范引领下,省四大班子和160个第一批活动单位党委(党组)均已开展公开承诺活动。

  “该做的马上做,该改的马上改。 ”我省在活动中注重查找问题与整改落实相结合,不等待、不观望,力求问题发现得早而准,解决得好而快,让人民群众看到干部作风的新变化、新气象。

  治顽症下猛药,改作风出重拳。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省委决定全面开展“正风肃纪集中治理、机关效能巩固提升、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等五项行动,建立“领导干部公开承诺、考核评价监督问责”等五类重点制度,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努力使制度成为抵制“四风”的高压线,让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和触动。

  对准焦点,找准难点,省直机关坚持领导带头,聚焦作风建设,研究完善改进作风的制度规定。省财政厅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省直部门2013年一般性支出压减5%的要求,在做好本部门压减的同时,主动与有关单位会商,研究制定压减工作方案,重点压减会议费、差旅费、公务接待费等,引导省直部门带头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边深入学习,边查找问题。针对师生和家长反映强烈的教育乱收费、违规有偿补课等突出问题,省教育厅立即开展明查暗访和专项治理。淮北矿业集团以干部下井带班管理、干部考核评价监督问责、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改革等为突破口,实行督查、整顿、问责“三管齐下”,动真碰硬,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突出职能转变,规范权力运行。 7月底,省政府部门行政职权完成审核确认,公布“权力清单”,清理取消行政职权726项,着力打造“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省效能办组织多次效能建设督查,对综合部门、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行业的工作作风、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等明察暗访,对发现问题的予以问责,下发通知书督促整改。

  面对7月以来的持续高温干旱,省活动领导小组要求“把抗旱工作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行动”。省水利厅、省农委、省财政厅等涉农部门迅速行动,派出工作组赴一线,形成抗旱合力。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打好抗旱攻坚战,努力夺取抗旱工作全面胜利。 学习筑牢思想防线,实践检验活动成果。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全面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人民水平,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更紧,努力交上一份不负时代的“答卷”。(记者黄永礼)

(责任编辑:王姣雁)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