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明(左一)同村民一起谋划今年的草蔸萝卜种植。 记者彭瑜摄
綦江赶水镇一带的萝卜,个大、汁多、味美,因形如草蔸,名曰:赶水草蔸萝卜。
“好吃不好卖。”赶水草蔸萝卜每年有3000吨因无人问津烂在田里头,因此又被叫作“烂萝卜”。然而,现在“烂萝卜”却卖到了中南海,价格从以前的每斤一角钱猛涨到5元。
谁让赶水草蔸萝卜大放异彩呢?8月27日,80岁的赶水草蔸萝卜第九代传人穆贤荣称,这个人就是赶水镇石房村党委书记,41岁的王天明。
“百年老萝卜”烂在田里头
“头戴翡翠冠,外披彩霞衣。身如洁白玉,根似人参须。”穆贤荣介绍,赶水草蔸萝卜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清代就是朝廷的贡品,这首诗就是当时文人墨客给予的赞誉。
本世纪初,石房村村民们开始竞相种植萝卜。“但是,种多了就卖不出去。”村民刘世才说,赶水的市场只有那么大,外面的市场又很远,萝卜每斤一角的价格还不够去来车费。老刘说,卖不完就喂猪,猪吃不了,就只好烂在田里了。他透露,石房村每年至少有3000吨萝卜卖不出去。
200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王天明回乡了。得知萝卜的事情让大家伤透了脑筋,王天明决定留在家乡,创办加工厂,加工萝卜干,专门消化卖不出去的“烂萝卜”。
每年3000吨卖不完的萝卜变成萝卜干卖了出去,但“受了伤”的村民却不敢扩大规模种植了。王天明说,他的加工厂年加工量100万吨,当时村民小规模的种植,让他的加工厂“吃不饱”。
赶水草蔸萝卜绝对是个好项目,但仅靠一个加工厂,是带动不了村民增收致富的。
出路在哪里?王天明在思索……
“烂萝卜”种植标准化
“两条腿走路做大赶水草蔸萝卜。”王天明认为,加工与鲜销“两手抓”,把赶水草蔸萝卜做成带动增收致富的产业。
2007年,村级班子换届,王天明把自己的萝卜加工厂出租,当选石房村党委书记。他当即承诺,三年内还清村里18万元负债;自己三年的工资全部捐给村里;三年内石房村不变样自动辞职。
“脑壳发热!”至今,王天明的家人还有些不理解,厂子的租金与自己办厂的收入差距二、三十万元,王天明回村当这个村官,当时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但王天明却说,赶水草蔸萝卜是个好产业、石房村太贫困,作为一名懂管理、会经营的共产党员,自己必须挑起这个重担。
王天明上任“第一把火”,就首推赶水草蔸萝卜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出每亩种植数由1000多窝提高到4000窝;用肥、施药都要做到绿色无公害;所有种植萝卜的田地,不再种植其他作物,保持土壤肥力。
“种植了几百年的萝卜还有这些讲究?”、“大家都种,卖不出去能当饭吃?”……大家对王天明的举措有些质疑。
“标准化种植才能保证品质,有了品质才不愁销路。”至于销售的问题,王天明先垫资5万元,成立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护价协议,以每斤2角的价格收购,收购价格一下子比原来翻了一倍。第一年,萝卜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400亩。
皮薄、肉嫩、汁多、味美、化渣的赶水草蔸萝卜,很快赢得顾客赞誉一片。
草蔸萝卜的品牌营销之路
好东西不一定就能卖出好价钱。2008年,赶水草蔸萝卜第一次走向重庆主城市场,结果一车要卖两三天,来回一趟倒亏100元。
2009年,王天明为赶水草蔸萝卜注册了商标,并取得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认证。接着,又连续召开了三届“萝卜节”和采购会,赶水草蔸萝卜走上了品牌营销之路,逐步打开了重庆、贵州的市场。
“这些花架子还真管用。”村民王天治称,给萝卜取个名字、开开会就让价格一路飙升,每斤售价从2角到5角,再到1元、1元5角,行情越来越好。
现在,赶水草蔸萝卜搭建起农超、农校、农企等销售网络,与重百、永辉、新世纪等160家超市,与重庆大学、富士康集团公司等校企食堂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
王天明的“鬼点子”真不少,他又将赶水草蔸萝卜品种分成三个品系,在不同时间上市,将销售期从3个月延长到7个月;同时给萝卜定级,细分为礼品萝卜、鲜销萝卜和加工萝卜,有的品种价格一下子涨到了5元一斤。
赶水草蔸萝卜开始声名远播。2009年,王天明将赶水草蔸萝卜卖到了北京中南海。现在,这些身价倍增的萝卜每年都要销往北京。
石房村集中示范种植的500亩赶水草蔸萝卜,每年利润100万元。用这笔钱,村里改善了道路、饮水、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
今年,村民刘世平流转土地70亩种植赶水草蔸萝卜。他告诉记者,一年能创收20多万元,王天明帮大家找到了致富路。
“小萝卜做成了大产业。”赶水镇党委负责人称,王天明是群众身边的好干部,能人治村的典型代表。
本报记者彭瑜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