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上海自贸区建设刚刚获批,天津和珠海横琴申请建设自贸区的概念又开始热炒。除此之外,还有消息说,山东、福建、浙江等省份也都对自贸区望穿秋水、跃跃欲试。争相申请建设自贸区,究竟是一哄而上,还是大势所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长春对此发表评论。
【嘉宾介绍】
徐长春,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跟踪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的发展动态。
地方在自贸区的申请上,似乎表现得很积极,您认为这种动力来源是什么?
徐长春:这个来源是显而易见的,所有的自贸区建设,肯定是要给当地的经济提供一个拉动力,从更大的范围内组织、配置生产资源,实现生产效率、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参与整个生产过程的各方都能获得更多的红利。
尽管如此,一哄而上通常会埋下一哄而散的隐忧,自贸区的建设会不会只是一阵风呢?
徐长春:上海自贸区由于先行先试的色彩,成功的经验还有教训,经过综合的考虑以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但是推进中国自贸区的方向、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会变的。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就是基于这种发展方向,所以我认为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动作,不会“一阵风”。
自贸区的建设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空有一腔热情的盲目申请,对地方来说,还要做哪些方面的考量?
徐长春:在提出方案之前,对自己这个小经济体的压力测试要做一下,就是说开放以后带来哪些好处,哪些不利影响,整体的承受能力如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整体盘算一下通过这个举措,是不是能够获得整体的利益?要大于不开放的利益,这个还是要现实一点。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