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西运城假记者案宣判 被告人获刑10年罚金10万

2013年09月05日 1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孙自法

  中国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5日向媒体发布信息称,山西运城一起假记者案已经宣判,被告人杨俊林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人民币。

  全国“扫黄打非”办提供的案情介绍称,2012年9月中旬,被告人杨俊林到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参加朋友儿子的婚礼,在绛县期间,被告人自称是记者,并利用记者身份,以调查绛县紫金山路开发中暴力拆迁赔偿款分配不均一事为由,先后接受当事人现金3万元。同年,被告人还自称中国黄河影视中心主任、中国焦点杂志社社长,以能帮河南省平顶山市于某某的女儿高考后录取至中国传媒大学的名义,骗取3.6万元。

  在此之前的2010、2008、2007和2005年,被告人自称中国焦点杂志社社长或同时自称中国黄河影视中心主任,分别以能解决征地赔偿问题,骗取杭州市居民夏某某30万元;以能帮助解决土地纠纷一事,骗取河南省郑州市丁某某现金5万元(后被追回4万元);以能帮山西省绛县尧寓村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名,骗取该村李某某现金2.6万元;以能帮忙解决煤矿经济纠纷一事,骗取河南省禹州市居民陈某某现金6万元。

  经查,中国黄河影视中心已于2000年被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依法吊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所谓“中国焦点出版社有限公司”为在境外注册登记的商业机构,未经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备案、注册。依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须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

  山西省绛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杨俊林未持有记者证,不具备新闻采访资格,属于假冒记者身份。被告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诈骗他人财物50.2万元,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近日,法院以诈骗罪依法判处该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

  全国“扫黄打非”办负责人表示,各地假记者敲诈勒索、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希望广大群众提高警惕,可登录原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新闻记者证真伪。如发现假记者诈骗等行为,可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举报。(完)

(责任编辑:袁霓)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