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郑欧班列驶入俄罗斯 未来郑州会有地道“俄国味”

2013年09月06日 07:38   来源:大河网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门口,新生报到留影。

  新华网河南频道9月6日讯大河网报道:广袤辽阔的土地,荒凉孤寂的原野,寒冷阴凉的气候,造就俄罗斯民族厚重、大气、深沉、忧郁的民族特质,而由此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它的建筑、油画、音乐还有闻名于世的芭蕾舞。

  郑欧班列十几天的行程中,要在俄罗斯境内行驶将近4天4夜。货车上的生活是单调的,报道难免单调。为了调剂读者的口味,在郑欧班列刚刚驶过阿拉山口,接力俄罗斯境内报道的记者就已抵达莫斯科,除了提前探路郑欧班列经过的路线和车站外,还为您采撷了一些新鲜的俄罗斯文化艺术风味的小炒,现在烹调出来,请您品尝。

  越来越多的河南人会选择留学俄国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首诗,在中国曾经非常流行,几乎人人会背,这是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最著名的诗篇之一。俄国文学严格地说是苏联文学整整影响了中国两代人,在中国一些怀旧的影视剧里,苏联文学著作经常会出现在一些有文艺范儿的女主角的台词里。而一些苏联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喀秋莎》等等更是60后们经常演唱的固定曲目。这是一个盛产诗人、画家、文学家、音乐家的国度,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学习生活。

  莫斯科街头,充满了艺术气息,随处可见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作品和精美的建筑。怀着对艺术的梦想,2006年,山东的田雪来到了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如今,她已是大五的学生(相当于国内研究生)。

  穿过一片绿意盎然的草坪,大河报记者在校门口见到了新学期来报到的田雪。田雪留学几年内走遍了俄罗斯很多城镇和乡村,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她对俄罗斯的所有感受。

  “中国是俄重要的留学生来源地。我们将加大俄教育资源在中国的推广力度。”俄罗斯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教育处处长玛加丽塔·巴尔然诺娃曾这样表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访俄时指出,两国已商定到2020年使双方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0万人。

  未来郑州也会有地道的“俄国味”

  “郑欧班列”带给俄国人的是浓厚的河南味儿,从郑州到莫斯科,“郑欧班列”拉近了两个城市的距离,或许会有俄国商人嗅到河南人带给他的商机,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俄罗斯范儿随着“郑欧班列”进驻郑州呢。

  在莫斯科街头,陈列在街边店最出名的民族特色产品是套娃,那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人儿,或笑,或嗔,或淡定……俄罗斯的鱼子酱以大马哈鱼的为最好,说不出的滋味,咸咸的;还有著名的大列巴,咬一口,不似中国面包那样细滑;黑咖啡一定不能放糖,细细品来,像俄国人的性格,深沉而忧郁;包装上有着明显苏联特征的巧克力,一定会让郑州热爱吃巧克力的人们流连忘返。还有伏特加,这些“俄国味”,在未来都有可能随着“郑欧班列”进入郑州。更有甚者,随着“郑欧班列”到来的还会有俄国商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郑州人也会喊:今儿个去“老莫餐厅”撮一顿。

  相关链接

  据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教育处处长巴尔然诺娃提供的数据,2012年俄赴华留学人数同比增加了7%,俄在华留学生总数达1.3万,主要就读技术、经济、人文、文化和艺术专业。

  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亚洲部咨询顾问和芳证实了这一点。“顶着名校的光环,教学质量优良,而费用相对低廉,是俄罗斯高校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认可俄罗斯这种老牌的国际学校,每年从我们这里走出的学生大概在30~50人”。

  据介绍,中国自费生在俄罗斯学习一年的费用大概在3万元人民币。相比而言,留学欧美国家的费用是俄罗斯的5~10倍。

(责任编辑:西西)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