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巢,探索“城湖共生”新路

2013年09月09日 00:00   来源:安徽日报   

  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湖泊保护的充分认知和手段,巢湖与太湖、滇池这些“明珠”有着相似境遇,“黯然”蒙垢。

  “合肥因水得名,因水而建,更要因水而兴! ”2011年,我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合肥从“临湖而居”一下子变成“拥湖入怀”。短短两年不到,合肥“举全市之力”投资数百亿,272个治巢项目先后开工,打响了巢湖生态修复的“淝水之战”。

  “蝶变重生”尚需时日

  烟波浩渺,渔船点点,又是一年巢湖秋汛。

  “今年银鱼收成好于往年! ”包河区义城街道塘西社居委的渔民姜清泉兴奋地告诉记者。“村”里400多户家庭从事渔业生产,为了错开打鱼“高峰期”,他与家人选择“晚漂”,晚上7点多才出发上了自家的渔船出湖,“以往开湖7-10天毛刀鱼和银鱼就难见影子,今年出湖已20余天,高峰期一天收入能够达到2000-3000元,这几天收入也能保持1500元左右。 ”“我们以渔为生,最能感觉到治理让巢湖水质好多了,鱼也好打多了! ”已56岁的姜清泉告诉记者。他十分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好时光,“那时,出湖一天毛刀鱼、银鱼可以‘堆积如山’,不仅可以在巢湖里打到,在塘西河、十五里河的河道里也可轻松捕鱼,希望治理能让这样的日子尽快回来。 ”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巢湖水质不断恶化,成为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一度出现湖水水质劣V类的严重状况。 2003年7月中旬,更是出现大面积蓝藻暴发,局部水域堆积的蓝藻最厚达到几十厘米以上。 “今年天气非常适合蓝藻爆发,但是巢湖并未发生大面积爆发现象。 ”合肥市环保局局长王斌介绍,今年巢湖水华不到去年的一半,“区划调整后,治理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湖区总氮、总磷浓度有所降低,巢湖水环境改善走出了第一步。 ”王斌说。

  治理的成效让人欣喜,但由于历史、自然及技术等原因,并不能让巢湖立刻“蝶变”。近日,省环保部门发布消息:合肥和六安在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2年实施情况的考核中不及格,被启动环评限批措施。 “‘生病’的巢湖被合肥‘揽’入怀中,是合肥的机遇,也是未来最大的挑战之一。污染易,治污难。湖泊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但合肥有打持久战的决心,也有打好持久战的信心。 ”合肥市发改委主任宋道军说。

  稳步推进夯实“地基”

  在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池池经过沉淀、处理后清澈的达标水顺流而出。

  “这座污水处理厂,前不久完成了提标改造。在‘国标’基础上合肥市自我提高,水处理后的主要指标将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成为全国第一家达到最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 ”王斌告诉记者。这一革新有望在全市推广,巢湖有望“喝”到更干净的水源。同时,环巢湖流域54个乡镇都将建污水处理厂,其中34个今年动工,在农村地区如此大规模兴建乡镇污水处理厂,在国内也不多见。

  这只是合肥市治巢的一个小小“缩影”,治巢的“战场”正在轰轰烈烈地不断推进。

  巢湖整个流域都坐落在皖江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内,“生病”的巢湖无疑制约了巢湖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划调整后,拥800里巢湖入怀的合肥3个月不到,即向全球招标“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两年不到的时间,一期、二期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动工项目数量之多、资金之巨、范围之广,在巢湖治理史上前所未有。

  依照“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顶层设计,合肥确定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思路。18条主要河流都由各县(市)区、开发区党委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牵头巡查。同时,对每条河流调查诊断制定不同的治理策略。 “每个湖泊、河流都有自己的‘个性’,污染也有不同的成因。若不能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那么湖泊治理会沦为一本糊涂账。 ”宋道军介绍了“一河一策、步步推进”的治巢思路。

  “一期工程先把‘外围’做好,不让城市污水进入湖里。一要截污,通过地下管网的建设,把污水送到污水处理厂去;二是清淤,将以前沉积的污泥都清理掉,使得水质变干净;三是河道两边的绿化、护坡全部都要建起来,恢复自然生态。 ”宋道军介绍,通过一期工程将率先解决“污水入湖”问题。

  “二期项目的重点是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宋道军介绍,解决合肥城区“截污”之后,就要对巢湖周边乡镇进行“截污”,进一步斩断污染源。二期项目包括现有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环巢湖所有乡镇兴建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管网建设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湿地建设,在河流入湖口、中下游恢复或建设湿地,形成有效的生态系统。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现在正在谋划三期项目。 ”三期的侧重点在于环巢湖周边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面源污染。被比作是“洗地水”的“初期雨水”,也进入了治理的“视野”。合肥正在做相关规划,在塘西河、十五里河等区域建设雨水调蓄池,“洗地水”也将在未来得到先沉淀再处理。

  “合肥现在所做的只是‘打地基’,治巢就像一座大厦的建设,必须从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进。 ”宋道军说。

  湖泊治理“打持久战”

  巢湖何时才能重现“水鸟戏游鱼”的景色?

  50年治理,英国泰晤士河从遭受污染重创,到河底重现游鱼;日本京都琵琶湖,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严重富营养化,经过持续30多年的治理,而今湖水又可供饮用。 “湖泊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是‘潜绩工程’,我们不能因为时间长就不去做,要以对城市发展、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巢湖综合治理开发的美好愿景。”合肥对治巢之战的长期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打好持久战,必须把它变成一场‘全民战役’。保护生态和利用生态的主体是农民和市民,政府在投入的同时更要普及全民生态文化的‘课程’。 ”合肥市农委主任何杰告诉记者。

  “传统农业使用化肥农药污染严重,用的杀虫剂连泥鳅、黄鳝都能杀死。种植葡萄用的是改善土壤的有机肥,打的药是杀菌剂而且量很少。”巢湖南岸庐江县同大镇永安村村民周三长在环巢湖生态农业转型政策的推动下,承包了村里的40亩地种上了葡萄。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如今,年收入可达20万元啦! ”近年来,随着合肥治巢不断加大对环巢湖周边生态农业进行有效引导,传统农业种植不断减少,去年以来,区域新增蔬菜瓜果面积8.99万亩。

  “我们必须要把生态意识融入到规划建设中。以前,全国各地在制定规划时,多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制定,更多地考虑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数量和速度,缺乏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和意识。 ”去年2月,合肥正式对外公布了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这部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规划立刻吸引了各方关注。一个月后,首批163个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成为环巢湖综合治理打响的“第一枪”。在规划的引导下,“一带三区五板块”的环巢湖现代生态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治理”两字,一是治,二是理。 “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占到全国总污染量一半以上,而这与现今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化肥过量使用的普遍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在一手抓投入的同时,也要一手抓引导,引导不利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快转变,补上全民生态文化教育这一课,才能最终解决环境问题。 ”何杰认为。

  湖泊治理是场“持久战”,资金何以为继成为制约湖泊治理的瓶颈。合肥如何解决长期不断的治巢投入问题? “除政府投入外,合肥最终将以更大力度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进来。 ”宋道军表示。合肥创新环境治理投融资体制,统筹设立资金池,与国开行的合作为环巢湖治理打下了基础。目前,合肥市正在编制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大规划,力争让环巢湖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为巢湖治理赢得更大支持。

  一场更为浩大的生态“淝水之战”正在展开。 8月24日,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合肥”的口号。“既要补足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这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合肥答卷”。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