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惠州撤地设市3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历次全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改革创新、率先跨越,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优环境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开创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新局面,为广东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作出惠州新贡献。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增强率先跨越的信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有了把握机遇的根本指南和深厚底气。我们要自觉把惠州放在全省、全国的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发展,提高站位、找准定位,从全局出发抓工作、以全球视野配资源,坚定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目标不动摇,抢抓“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等机遇,进一步做优产业结构,做强发展平台,做活生态文章,做实民生保障,努力开创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新局面。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统筹考虑稳与进、供与需、质与量的统一,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进的方向和目标落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在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关键领域积极进取,推动惠州经济尽快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弘扬真抓实干好作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五个牢牢把握”和“四个方面重点”的决策部署,为做好全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我们要积极传承“红船精神”和高潭革命精神,始终保持务实高效作风,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践行“一线工作法”,强化督促检查,落实层级责任,以踏石留印的力度、抓铁有痕的韧劲,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件件抓到底、件件出成效,在新时代干出新气象、推动新发展、实现新作为!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人均GDP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出口额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65%(按可比口径);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增长控制在3%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节能减排等各项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实现以上预期目标,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安排重点项目247宗,年度计划投资634.3亿元,切实把有效投资转变为有效供给。用好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项目建设现场会成果,着力提高履约率、开工率、竣工率和投产率,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和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建设。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力争工业投资800亿元以上。抓好SMPO/POD项目建设,科学谋划炼化三期项目,拓展石化中下游及关联产业。加快TCL模组整机一体化、伯恩光学新基地、旭硝子二期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欣旺达二期、科达利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强与世界500强、大型企业务实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优质项目。
大力推进“惠州智造”。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推进东风本田一体化、亿纬锂能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骨干制造企业,推动企业由生产智能产品向生产智能装备拓展。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LNG等清洁能源产业。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使用智能化制造设备,推广机器人应用。抓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基地、赛迪(华南)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引导40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扩大名牌产品集群,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加快打造“数字惠州”。紧跟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不断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以数字政府建设带动数字惠州建设。推行“互联网+园区”发展模式,抓好潼湖生态智慧区省级重点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助推企业“登云触网”。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模式,扩大信息消费覆盖面。推动5G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深入开展新数字家庭行动,推动4K应用示范社区(村)建设,加快发展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办好2018中国手机创新周暨第七届云博会。
提高现代服务业规模和质量。着力培育总部型、创客型楼宇经济,推动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深化农商行改革。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强化供应链服务,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抓好西湖创5A级旅游景区、巽寮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罗浮山—南昆山百里生态景观长廊和惠东-大亚湾百里滨海旅游景观带。出台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康养产业集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开展扩大消费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绿色商场。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培育大型骨干和后备骨干企业,推进“小升规”“个转企”,形成各类企业梯次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好省、市“实体经济十条”,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和物流成本。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企业服务月活动,优化升级“惠企通APP”和微信公众号,打造“首席服务官”升级版。加大工业用地盘整力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地困难。完善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体系,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做好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速,出台先行先试政策。推进仲恺高新区“357创新产业带”建设,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家北斗终端产品质检中心。抓好潼湖生态智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思科潼湖科学城、碧桂园创新小镇、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大学创新园建设,打造“广东硅谷”。规划建设罗浮新城。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开展“高企树标提质行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确保高企总量1000家以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推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比利时广东IMEC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0%以上。实施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行动,孵化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筹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件以上。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办好第二届科交会,发挥好中国(华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引进更多国防科技成果到惠落地。落实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推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双创”活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和引进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促进金融与科技有机融合。大力实施“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引进领军人才20名以上、高水平创新团队10个以上。建设一批海外人才工作站,建成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等问题,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加快实施“海绵行动”。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推动“深圳研发、惠州产业化”,主动吸纳深圳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带动能力强的研发型企业。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推动共建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及培育后备库,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认真落实深莞惠“3+2”对接事项,加强与东莞、汕尾、河源互补合作,推动实现协同发展。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新进展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都市圈。探索与香港、深圳等地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科技创新合作,拓展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功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共同体。加快打造环大亚湾开放型现代化新区,扎实推进对接先进地区的发展通道、产业承接平台以及45宗现代产业项目建设,提升三大起步区建设水平。
全力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积极争取国家、省出台支持产业园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中韩(惠州)产业园总体规划》,加快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编制对韩招商图谱,加大对韩招商推介,促进韩国高端要素在惠州聚集。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韩国新万金投资兴业,扩大双向投资规模。争取承办第七届韩国—广东发展交流会。充分发挥对韩合作综合优势,复制和运用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落实中韩自贸协定有关规定,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把中韩(惠州)产业园打造成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着力推进贸易强市建设。优化加工贸易、发展一般贸易、提升服务贸易,促进贸易提质发展。落实《发展壮大一般贸易五年行动计划》,支持特色产品创建自主品牌,搭建品牌推广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积极申报建设惠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支持企业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和商品展销中心。加强外贸品牌及质量建设,争取培育认定5家出口品牌企业。实行风险监控和分级分类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对符合规定的企业纳入出口退(免)税一、二类管理。
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广东自贸区建设,积极推动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建设。加大与周边港口合作力度,努力拓展国际海运航线。推动惠州机场开通国际航线。加快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广东惠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发挥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经贸代表处等驻外机构作用,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与英国伍斯特郡等地结为国际友好城市。办好“惠货全球行”印尼雅加达展览会等经贸交流活动。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