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春当选芜莱政协主席 康颂池、赵涛、张桂爱新晋副主席(简历)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人事任免 > 正文
中经搜索

牛志春当选芜莱政协主席 康颂池、赵涛、张桂爱新晋副主席(简历)

2012年02月13日 19: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经济网莱芜综合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莱芜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月4日下午闭幕。大会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九届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 

    主席:牛志春

    副主席:苏文德、董杰、程可明、殷秀林、康颂池、赵涛、张桂爱(女)

    秘书长:胡俊江

    常务委员(39名,按姓名笔画为序):马传军、马红芬(女)、马洪国、亓德顺、井润峰、王玉玲(女)、王同海、冯兆华、冯美玲(女)、边会勤、吕春明、朱爱莲(女)、刘训时、刘振伟、许仕立、杨桂钊、李传福、李兴实、李秀芳(女)、李娅丽(女)、李梅莹、李淑华、李敬茂、何文红(女)、张伟、张茂勇、张明、张炳荣、张翠香(女)、武沛荣(女)、金宗文(回族)、秦莉(女)、徐峰、徐效珠、高山、谈朝晖(女)、谭乐清、翟君、魏佑民 

 

    从简历看,康颂池、赵涛、张桂爱是新晋政协副主席。 康颂池现任莱芜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赵涛现任莱芜市规划局局长、致公党莱芜市支部主委, 张桂爱现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农工民主党莱芜市委主委。

 



    牛志春,男,汉族,1955年2月生,单县人,省委党校大学,1971年2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莱芜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1971.02—1973.09单县曹马联中任教;1973.09—1975.07单县师范学习;1975.07—1976.08单县师范教导处秘书;1976.08—1978.08共青团单县县委秘书;1978.08—1980.11共青团菏泽地委干事;1980.11—1983.09共青团菏泽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83.09—1985.06菏泽师专干部专修科中文专业学习;1985.06—1985.09共青团菏泽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85.09—1986.01共青团菏泽地委工农青年部部长,东明县委常委、扶贫工作队队长;1986.01—1988.11东明县副县长;1988.11—1990.02东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1990.02—1991.06东明县委副书记;1991.06—1993.12菏泽地委政法委副书记兼综治办主任;1993.12—1994.06成武县委副书记、县长;(上接第一版)1994.06—1995.02成武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党校校长(1992.12—1994.12在山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研修班学习);1995.02—1997.12成武县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1997.12—2003.02莱芜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其间:1999.09—2001.12在山东省委党校业余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1.02—2001.05在山东省委党校市地厅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2003.02—2007.01莱芜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2002.12—2004.12在澳门亚洲国际公开大学研究院MBA课程班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7.01—2007.03莱芜市委常委;2007.03—2008.01莱芜市委副书记;2008.01以后,莱芜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九次省党代会代表,十届省政协委员,十、十三届莱芜市委委员,十、十一、十二、十三次莱芜市党代会代表,十四、十五、十六届莱芜市人大代表。

更多地方人事报道请见

(责任编辑:编辑一)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