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太原铁路局35条便民措施今日起接受旅客检阅

2012年01月09日 18: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刘存瑞、袁文焕
    中国经济网太原1月9日讯(记者刘存瑞、袁文焕)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日前举行的太原铁路局2012年春运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2年春运太原铁路局预计全局旅客发送量约为620万人,日均发送量15.5万人。在春运期间积极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针对旅客出行需要,重点推出了9项35条便民利民新举措接受旅客检阅。

    一是确保了客车安全。太原铁路局制定了旅客列车215条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客车安全。还以地级市以上及矿区所在地车站为重点,建立站外查堵、进站安检、候车区抽检“三道防线”,防止危险品进站。

    二是扩充了春运能力。在局管内始发的临客增开10.5对。其中,动车组列车增开3对,分别为:太原-北京南、太原-北京西动车各1对,太原-石家庄北D2062/1次延长到北京西1对。普速旅客列车增开7.5对,分别为:太原-郑州(新乡)、太原-南京、太原-张礼、大同-孝西、太原-运城、太原-轩岗、运城(临汾)-北京西各1对,临汾-运城0.5对。还通过加开临客,春运期间,全局日均新增运输能力25084个,同去年相比增长31.6%;每日总能力达到143665个,最大限度缓解运能紧张状况。并在太原、临汾、大同三地各热备普通客车1组,共计54辆,可随时上线运行。

    三时严格了售票纪律。进一步完善了票额管理规定,动车、临客、无座席票额100%投放公网,全国联网发售。在各客运车站的售票窗口实行了售票作业实名制,售票人员严格执行“七不准”、“九必须”、“九严禁”售票纪律。同时建立售票倒查机制,对违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加大对各代售点预售客票的监控力度,凡发现违规操作的,一律取消该代售点售票资格。

    四是方便了旅客购票。在太原市建设北路太铁文化宫增开了“春运售票广场”。在春运期间全局售票窗口总数达到551个,较去年同期增开211个,增幅达到62.4%。此外全局代售点窗口增加到222个。与此同时全局71个电子售票站全部实现POS机银行卡刷卡购票;自动售票机增加到28台;自助语音电话订票由1500线扩充到3000线;全局应急售票窗口增加到115个;全局所有旅客列车车票均实现互联网购票。

    五是强化了售票服务。在太原、大同站对学生往返票实行大客户集中办理;同时在太原、大同、临汾、运城、吕梁对农民工提前发售往返车票;全局51个动车、直通快车停靠站,旅客列车始发站全部实行实名制售票;全局10个实名制验票车站增加进站查危通道22条;在全局客运站设置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取票专口74个,7个地级市代售点中设置取票专口42个,方便旅客优先取票。

    六是推行了重点服务。自2012年1月1日起,普速车每列的4张硬卧下铺、5张硬座和动车组的5张二等座席,为残疾人专用票;太原、大同、临汾等10个车站开设残疾人购票窗口,为残疾旅客提供优先和便利的售票服务;太原、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榆次、临汾、运城等8个地级市车站每站配备2台轮椅、1副担架,40个县城车站配置1台轮椅,每组动车配置1台轮椅等便于残疾人使用的辅助设施或器具;征集青年志愿者655名,开展“参与春运、体验春运、服务春运”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解答问询、购买车票、安排候车、引导进出站、方便上下车、帮助搬运行李等方面为重点旅客提供帮助。

    七是加强了信息服务。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www.12306.cn)将及时为旅客提供准确的旅行信息服务;客服中心再增加普通席客服代表席位15个,常态下电话接通率达到85%以上;客流较大车站在售票大厅明显位置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发布预售期、售票时间、车票余额、热门车次限购张数等信息,各站还将通过广播、电子屏、公告板及时公布列车晚点信息;地级市以上车站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媒介,每日定时集中公布本站客流、列车开行、车票发售、列车正晚点等信息,为旅客出行提供参考。

    八是满足旅行需求。在候车室24小时不间断供应开水,列车向旅客提供开水,保证旅客饮水需求;旅客列车提供2元以下矿泉水和15元以下盒饭;太原站候车室外增建风雨棚2400m2,运城、临汾、侯马、介休、榆次、吕梁、忻州等七个客流较大车站增配应急帐蓬30顶计1080m2,为暴风雪天突发客流提供室外候车条件。

    九是规范了服务行为。夜行列车推行无干扰服务,餐车、售货人员保证23点至次日6点不在载客车厢售货、叫卖;客运人员对旅客严禁使用不文明、不友好、不客气、不负责、不耐烦、不尊重等六类服务忌语,做到主动迎送旅客、主动扶老携幼、主动解决旅客困难、主动介绍旅客须知、主动征求意见;春运期间,客户服务中心接到旅客投诉一律由专家席受理。全局推行首问首诉回访考核机制,路局组织专人随机抽查回访。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