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纪念中澳建交40年 向全球招募勇士穿越两国沙漠

2012年01月11日 11: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广州1月11日讯 (记者庞彩霞、通讯员赵磊) 全球首次洲际沙漠大穿越活动吹响“集结号”。1月10日,记者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联合在广州举行的“中澳沙漠大穿越”探险科考活动新闻发布会获悉,在中澳建交40周年之际,面向全球招募40名勇士组成的跨国联合探险队,将于今年夏季、秋季分别挑战澳大利亚内陆沙漠群与中国新疆库木库里沙漠,进行一系列的环保探险科考活动。

    据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2月21日是中澳两国建交40周年纪念日,这次活动是该会今年组织的中澳建交40周年系列大型活动之一,目的是结合两国共有的严重沙化现象,通过本次活动提醒世人关注和重视荒漠化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

    主办方将面向全球招募荒漠化研究、沙化地区生态研究、人文社会学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以及艺术家、探险爱好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资深传媒人士等,组成联合探险科考团队,于今年夏天和秋天分别穿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澳大利亚沙漠群和世界上海拨最高的沙漠——中国新疆库木库里沙漠。穿越期间,联合探险队员们将在有“世界中心”之称的澳大利亚辛普森大沙漠中央的巨石乌鲁鲁向全世界发出“保护地球,防止荒漠化”的倡议。

    据介绍,为唤起世人对荒漠化现象长久、足够的重视,本次活动将持续1年。期间,主办方还将举办两国沙漠土著民族(原住民)结对、向全球征集方案并制作“地球生命时钟”、荒漠化论坛、探险科考成果巡展等一系列活动。

    由主办方联合有关环保组织,邀请中澳两国的荒漠化研究专家、荒漠化治理机构等在中国举办的荒漠化危害和治理高峰论坛,将结合本次科考成果,展示荒漠化对人类的危害,研讨荒漠化的治理流方法,展示产业化治理成果等,以图为人类远离原理荒漠化危害寻找自救之道。

    由本次活动首次提出的“地球生命时钟”概念,将宣传荒漠化对人类危害为主题,向全世界科学界和工艺设计界征集“地球生命时钟”设计方案,并将制作的生命时钟永久安放在相关博物馆和科学馆,时刻警示世人,如果再不善待地球,生命将因沙化而毁灭!

    “中澳沙漠大穿越”活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由广东新快报社和澳洲新快报社承办。

    

(责任编辑:尹彦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