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理性看待珍稀动物养殖 促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2012年02月13日 11: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福州2月13日讯(记者石伟、通讯员芳华)珍稀药用资源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如何按照国际公约,特别是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和发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提高人工养殖的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以人工养熊业为例,这个产业一直以来受到海内外关注,在人工养熊用于中医药领域究竟是对黑熊的保护还是虐待的问题上始终众说纷纭,颇具争议。动物保护组织认为现在的人工养殖方法是对黑熊的摧残,而养熊业者则认为不能不论黑白的全盘否定已经十分成熟和规范的现代黑熊养殖业。在记者最近对一些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的采访中,专家们普遍呼吁应该理性对待中医药行业合理利用珍稀动物资源的问题,以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共记载濒危物种358种,其中在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一级保护动物中药用动物有48种;二级保护动物中,药用动物有113种。有关专家指出,对珍稀药用动植物应当“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目前主张停止使用熊胆粉尚不现实,一是不利于中医临床尤其是某些危重病人的需要,二是不利于中药产业的发展。“熊胆所特有的药用价值仍不可取代,相关替代品的研究仍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说。

    事实上,国家对珍稀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早已开始。“麝、黑熊、麋鹿等动物的驯化和养殖都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黑熊养殖成功并且实现了产业化,不仅保障了中医临床用药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了野生黑熊资源。”专家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珍稀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推动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国际科技竞争力。

    2011年3月,在一场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珍稀药用资源保护利用与中医药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国动物学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等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成熟的黑熊养殖产业已经使保护和合理利用达到了良好的状态,实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发展。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说,熊胆用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仍是临床不可缺少的。熊胆粉既是成药、又是成药中重要的原料,其综合功效尚无法用其他药物代替。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需使用熊胆的成药有123个品种,涉及180多个厂家,形成了以熊胆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链,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和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像冠心病、肺炎、肝炎、胆囊炎、高热、五官科以及外科使用熊胆的品种都非常多,还有16个藏药品种也用熊胆,基本囊括了目前藏药中的精品。”高学敏说。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关系到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近年来,国家通过加强对包括黑熊在内的濒危药用动植物的繁育、采集与科研管理,逐步实现了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转变,有效解决了中医药资源问题。房书亭建议,国家在对珍稀药用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的同时,应加强对民族中药和黑熊养殖业的科普宣传,以使社会民众了解真相、用好真药,同时应多扶持我国优秀中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

    “保护珍稀药用动植物资源与保障民生、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息息相关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表示,要正确认识珍稀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把动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学、规范养殖珍稀动物,最大限度地实现动物福利,有序利用药用动物资源,保障百姓健康。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