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新思路激活社会管理"密码"

2012年03月31日 11: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王新伟、通讯员陈颖
    社会管理,既是“老课题”又是一张“新试卷”。

    当传统社会管理方式日渐面临巨大挑战,贵阳,这个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经济实力排名靠后的西南小城,却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从上至下全面“开凿”社会管理新格局,并随之带来一系列执政理念的悄然变革,以“新招数”破解着“老课题”。

    今年2月,贵阳被中央综治委确定为全国从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三个典型城市之一,一条条创新思路、一项项切实举措,大有成为“全国样板”之势。

    【实招一】创新领导体制“新格局”找准“突破口”

    体制不顺,则管理乏力。

    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体制下,没有权威部门统筹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的问题,去年5月,贵阳市大胆创新,成立了层次高、权威性强的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代表市委统筹、领导全市涉及社会管理的群众工作。

    市委群工委由市委专职副书记兼任群工委书记,5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了全力配合的群众工作格局。5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贵阳视察时说:“贵阳市成立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是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我们是鼓励和支持的。”

    【实招二】创新工作平台“中转站”变为“终点站”

    虽然创新体制解决了“指挥层面”的问题,但要解决具体问题,还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平台。

    去年5月,贵阳市在对信访局职能进行优惠整合的基础上,加挂了市群众工作中心的牌子,由市委专职副书记、市委群工委书记兼任中心主任,市检察院、法院、公安、民政、教育等近30个部门在中心设置接待窗口,直接接受群众“挂号问诊”,直接调处社会矛盾。

    市群工中心还创立了“三级调处”模式,对涉及单个部门的群众诉求,由市直部门在窗口进行“一级调处”;对于涉及多个部门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群众诉求,由中心组织多家部门进行“联合调处”;对联合调处无法解决,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群众诉求,由群工委书记和其他市级领导牵头,展开“重点调处”。真正将矛盾纠纷的“中转站”变为“终点站”。

    去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领导刘云山在视察群工中心时说:“你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真正站在群众的利益上去考虑问题,为老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

    【实招三】管理重心下移从“街区”到“社区”的探索

    一直以来,街道办事处以抓经济为主,对社会管理“有力无心”;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对社会管理“有心无力”——原有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制导致公共管理服务严重“缺失”,许多工作要么不能落地,要么“有名无实”。

    针对此状况,从2010年2月起,贵阳市精简管理层级,实行区域化管理,在全市各区县市的部分区域,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变原来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模式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模式,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新型社区的成立,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一核多元”治理模式,让公共管理服务“一竿子插到底”。截至目前,全市先后撤销了10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31个新型社区,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充分肯定。

    【实招四】借力民间资源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由党委、政府“包打天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需要。贵阳在积极寻找解决新形势下疑难信访问题新途径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协同化解矛盾,公众参与促进和谐”的“贵阳模式”。

    去年3月,一个由贵阳民营企业家、宗教团体负责人、民主党派人士和社会组织共同组成的“和谐贵阳促进会”正式成立。通过来自民间的更为广阔的社会资源,有关社会人士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弹性、柔性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帮扶困难群众,及时处理了一些不符合政策规定,又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群众诉求,有效弥补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不足。(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新伟、通讯员陈颖)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