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开封4月5日讯(记者党涤寰 汪俊杰 潘明亮)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由中国文联、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自4月1日开幕以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清明上河园踏青游玩。
文化节期间,清明上河园内每天鼓乐阵阵,秋千翻飞,莺歌燕舞。摔跤赛、斗鸡赛、马球赛炫异争奇。蕴含“大宋文化”的近百项特色清明民俗文化活动在这里集中“亮相”。
以百姓喜闻乐见、人人争相参与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再现历史文化,激活消费市场,是开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传承和创新。
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达2750多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开封承继了华夏文明的精华血脉。一千年前,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曾是世界第一大都市。这里的核心文化——宋文化,上承汉唐下传明清,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巅峰。更为难得的是,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详尽描写了开封上至王公,下至黎民的日常生活、民俗风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直观绘出了宋时开封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让开封的宋文化更加真切、更加直观,也为开封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和参照物。
开封市市长吉炳伟认为,以文化活动激活文化底蕴、激发文化活力,在开封得天独厚。
从农历二月二中国(开封)龙文化节到三月份中国朱仙镇岳飞文化节,再到中国(开封)包公文化节、中国朱仙镇木板年画文化节,开封举办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在开封的诸多文化活动中,十月份举行的中国开封菊花节即将升级为国家级节会,而自2009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已经成为中国清明文化的品牌。
“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必须转变观念,实现文化的转型,转变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说,创新形式能增强文化的吸引力,特色创意产业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是开封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又一典范。走进园区,看到的是旧日宫墙,寻常巷陌。置身北宋开封的码头、船坊、酒楼、茶肆之间,可以在孙羊正店品尝美味,可以在王员外家抢夺绣球。
自1992年10月开工的开封清明上河园,1994年曾因缺乏资金而停止建设,此后4年间,整个项目开发陷于瘫痪状态。
1998年3月,开封市政府采取请进来战略,与海南置地集团公司合作开发,置地集团公司占55%的股份,开封市旅游局占45%的股份,成立了开封市吸引外地资金组建的第一家股份制和商业化运作的旅游企业。
清明上河园作为民营控股的旅游企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即独立民营控股、政府参股的股权结构,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这种模式有效地打破了旅游资源的原有管理模式,改变了旅游资源配置不当、优势发挥不明显的弊端,从而彰显了企业的活力。
管理模式的创新带来的是产业项目的创新和效益的突破。据开封市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东介绍,清明上河园运用大量科技元素和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仅去年接待游客就达162万人次,收入一亿零六百万元。
“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务实推进,”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说,“把中原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与宣传推介结合起来,使文化成为开封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活动的举办和文化名片的打造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今年的清明文化节期间,由开封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浙江商会共同主办“百名浙商看开封”活动同期启动,36个项目签约,为开封带来投资240.2亿元。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