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责任开辟一片蓝天 华能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04月20日 10: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 姜帆
    “高耸入云的烟囱,滚滚而出的浓烟”是坚固在大众脑海中的发电厂影像。为改变这一污染重灾区的行业形象,作为我国发电企业龙头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用行动执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优化电源结构、研发应用前沿电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用责任,为我们头顶的天空多添一方蔚蓝。

    数字为证:2011年底,华能集团低碳清洁能源投产装机比重达到32%。而同年,华能集团发电装机1.25亿千瓦,国内发电量5925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3%。换句话说,中国人每使用的100度电中,就有华能的13度。可以说,华能的节能减排力度,直接关系到我们天空的“蓝”度。

    对此,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表示,作为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发电集团,华能始终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以优化电源结构和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水平。

    截至2011年底华能集团水电装机达到1100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突破700万千瓦,通辽、阜新等大型风电基地形成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更加成熟,华能南澳风力发电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商业运行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华能石林太阳能大型并网光伏试验示范电站一期1万千瓦现已建成投产。公司低碳清洁能源投产装机比重达到32%。

    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华能火电结构继续优化。率先采用大容量、高参数的先进洁净煤发电设备,在国内第一个引进并建设运营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第一个建设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到2011年底,华能的60万千瓦等级及以上火电机组容量占火电装机比重达到46.9%,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供电煤耗2011年达到318.68克/千瓦时,相当于一年节约了550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万吨以上。

    华能还集中优势力量,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着力推进重大前沿技术研发。2011年,华能加快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工建设了北京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三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联盟;华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不仅在华能两家电厂得以应用,还在挪威中标;“绿色煤电”计划进展顺利,正在天津建设的25万千瓦级IGCC电站即将建成,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近零排放燃煤发电技术,建设40万千瓦级绿色煤电示范工程。而华能下属的西安热工研究院自主开发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已成功进入了国际能源市场。

    按照华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到2020年,华能公司平均供电煤耗将降至314克/千瓦时,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5%左右。届时,我们的地球必将更加清新。

    

(责任编辑:sandy)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2012年华能澜沧江发电量再创新高    2013年01月0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