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上海5月22日讯(记者李治国) 中国经济网记者5月21日在第四届中国制造业年会暨振华重工海工装备主题论坛上获悉,近年来央企制造业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有了很快的发展,在民用航空装备、卫星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中央企业的销售收入占行业的80%,已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引领。
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表示,到目前为止,央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业规模,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奠定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一批公共实验检测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央企的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化积累,拥有全球技术领先、规模较大的研发机制和基地,配套能力逐步增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在核心业务领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较好的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姜志刚表示,在看到央企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还是处在劳动密集型粗放式发展阶段,高附加值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目前比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端装备的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还显不足,多数新产品开发仍以仿制、研制为主体,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缺乏系统集成能力,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科研投入也不足,缺乏对技术资源的深度挖掘,影响了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进程,也难以满足持续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在基础理论、设计工艺、工艺技术、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投入较少,形成优势技术转化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够充分;在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竞争对手还有相当的差距,研发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突破;高端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引领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呈现结构性短缺,高端经营管理型人才、科技领军创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在数量上、结构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姜志刚提出必须从四方面入手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建立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投资、激励、考核及人才引进使用机制,着力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融资难和创新成果转化不够的深层次问题,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
二是健全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对从事基础性应用型研究的重点实验室,重大实验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对材料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力争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三是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指导央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持续紧密的合作机制,提高重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对企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服务能力。
四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技术领军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完善人才使用、分配、考核、评价体系。满足企业人才发展需求,以重大项目、创新工程、研发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为依托,积极引进海外领军人才回国创业。
姜志刚表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转变的攻坚时期。央企作为我国产业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必须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力争在重大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