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银行"日积月累":别让钱躺着

2012年05月23日 15: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5月23日讯(记者沈则瑾)“妈妈说,最近菜很贵,钱很便宜。”这是近期流行于网络的又一经典冷笑话。而一句“钱很便宜”,说到了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心坎里。很多人每天劳碌奔波,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辛苦挣来的钱,躺着睡大觉,而且等钱一觉醒来,往往还瘦身了。

    中银“日积月累”,作为一款开放式的现金理财工具,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且能够为资金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与安全性,适合不少投资人群,尤其对需要处置短期闲置资金、进行超短期理财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能够真正让钱不再躺着睡大觉。

    让钱贵起来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理财方式之一。既能获得高于普通定存的收益,又能避免权益类投资带来的高风险,尤其受到保守型投资者的喜爱。但是,由于各个理财产品之间很难做到无缝衔接,而这一个个“夹缝”,却恰恰摊薄了整体的投资收益,让许多投资者感到既可惜又无奈。

    但是,如果将“夹缝期”的钱转出购买中银“日积月累”,投资者不仅可以在任一工作日进行申购和赎回,充分享受到类似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更重要的是,该理财产品目前的预期年化投资收益率已经一路攀升至2.3%,接近活期存款利率0.5%的5倍,同时远远高出7天通知存款利率1.49%,让你的钱不再便宜。

    让钱动起来

    如果说今年股市整体处于震荡市,那5月开门红之后的高开高走,却震醒了许多蛰伏已久的老股民,一边紧盯市场,研究个股行情,一边调出资金,准备建仓。而这震荡市中观望期,似乎又特别漫长,不知不觉把钱“冻”上1、2个月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说踩准入场时机,对于股票投资至关重要。但即使在持币观望期,股民们同样可以让紧握在手中的“弹药”,有个理想的去处。

    和市面上众多现金类理财工具相比,中银“日积月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媲美银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该理财计划在申购时资金就从客户账户实时扣除,在赎回时本金便实时返回到客户账户,实时到账,无需预约。而这种T+0的到账优势,能让股民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快速行动,分秒必争。

    让钱忙起来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关注和扶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自主创业,为自己的梦想而打拼。而对于这些个人企业主来说,常常会有一些短期甚至是超短期的闲置资金滞留在手头上,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容易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率,降低企业流动资产的收益能力。但部分企业又因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往往不敢贸然投资。因此,一方面需要让“钱生钱”增加收益,一方面又不愿承担太大的投资风险,成为很多个人企业主的棘手难题。

    中银“日积月累”恰能打破这一困境。首先在资产的安全性方面,该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主要为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及其他信用评级较高、风险较低而流动性较高的金融工具,风险较低。而且投资者不需支付任何申购和赎回费用,每日都能在网站查询到预期收益率,时时了解产品次日的收益表现,令人安心。

    而在收益性方面,以投资金额100万元、投资期限28天为例,选择活期存款只能获得383.56元的利息;7天通知存款只能获得1143.01元的利息;而选择中银“日积月累”产品,则可以获得1764.38元的投资收益。综上所述,个人企业主们不妨在自身打拼事业的同时,也让手头上的闲置资金一同忙碌起来,为自己的梦想助威。

(责任编辑:徐晶慧)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