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武汉纺织大学以艺术作品阐释"廉洁"文化

2012年05月24日 14: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拯以多种艺术形式“亮相”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经济网武汉5月23日讯(记者魏劲松 柳洁、通讯员候庆)日前,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拯以多种艺术形式“亮相”武汉纺织大学。在5月20日开幕的武汉纺织大学第十四届成才美育节暨第三届“我爱阳光”廉政书画展上,大学生以艺术作品的形式阐释自己对“廉洁”文化的理解。

    包公“忠、孝、清、廉”的故事家喻户晓、口碑相传,其爱民如子、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武汉纺织大学进一步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传承包公思想、弘扬包公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廉政主题,在深入挖掘提炼包公廉政思想上下功夫,积极构筑传播包公廉政文化的平台;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展示方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引导广大师生陶冶道德情操。

    此次武汉纺织大学的学子以“书画”为媒介,以“廉洁”为主题,用艺术创作表达出师生对廉政的理解,体现了“崇真尚美”的校园精神文化,共征集到书画作品500多件。类别包括标识设计、公益海报设计、绘画、书画、剪纸、印染、摄影、动画、活体雕塑等取材于包公故事蕴藏的深厚文化,以活体雕塑、海报、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再现包公清正廉明的形象。

    近年来,该校一直十分重视廉洁文化建设,连续举办了“廉政清风与会计职业”征文、廉政清风进高校演讲赛、毕业生廉洁修身教育座谈会、廉洁廉政短语征集活动、“书香溢纺大,廉政在我心”读书学习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为师生的廉洁自律,营造一个清净、清新、清廉的校园环境,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徐晶慧)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