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湖镇贫困儿童收到六一礼物喜笑颜开
中国经济网荆门5月30日讯(记者魏劲松 柳洁、通讯员严云 严昌筠)连续几天的阴雨后,天终于放晴了。5月29日,中国石化管道公司荆门处10名志愿者无心欣赏沿途秀美的风光,心已飞到钟祥市柴湖镇。他们为这里的贫困家庭、贫困学校学生带来了食品、文具、体育用品等,希望此举能为贫困儿童的在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增添亮丽色彩,为他们带去欢乐,为他们送去中石化员工的真切关爱。
近年来,荆门处越来越多的员工自觉加入到荆门义工队伍。参加了为汶川、玉树地震灾民献爱心祈福、湖北省第十三届省运会志愿服务、每年“学雷锋纪念日”等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此次“爱心柴湖行”活动共送去各类衣物、鞋子2000余件,书包、学习文具50套。受到柴湖村民热烈欢迎。
在柴湖镇义工王洪举的介绍下,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因修建丹江水库,河南淅川县4万多农民陆续搬迁到柴湖镇,目前已发展到11万人,柴湖镇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安置区。经过40多年的努力,柴湖移民的生产及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因种种原因,移民们的贫困问题仍十分突出。
来到马北村,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章魁的带领下,爱心人士找到了村里的一户特困家庭。走近这户人家,恍惚回到了30年前的农村老家,低矮的院墙,泥泞的地面上,一行踩平的小道通向破旧的几间砖瓦房。窗户上玻璃脏污,张着裂纹。一位年逾80岁的老奶奶带着年仅五岁和三岁的两个孙子居住在此,知道志愿者们要来,已倚在家门口张望。老奶奶耳朵有些听不到,背部也有些佝偻,面部写着愁苦;两位小孙子长得瘦弱,衣服脏兮兮的,有些害怕生人。
村主任介绍这两位孤儿的父亲在去年因脑溢血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病,可能不堪生活的重负,也不知去向。老人带着两个孙儿生活,没有经济来源,完全靠救济。进入厅堂,空荡荡的,几个漆色斑驳的木头凳子靠在墙的一边;一个破旧的柜子上方,一张“三星高照”的年画贴在正对着门的墙壁上,也不知福星、禄星、寿星三位神仙是如何照顾这家人生活的。厅堂的右手边,是祖孙三人的卧室,一张极其简陋、严重变形的木板床,沾满灰尘的蜘蛛网在床的上方随风摆动。两个已看不出颜色的柜子,一根麻绳拴在两根房檩上,本应收拾起来的棉袄、毛衣挂在麻绳上,挤成一堆。厅堂左手边的房间里摆着可能孤儿的父亲留给他们的礼物——一些堆放杂乱的木料。
志愿者们为他们送去了一些衣服、食品……两个孩子一人拿着盒牛奶吸吮着,手里还攥着袋装零食。尽管大家都笑着逗他们说话,可是自始至终孩子们没有笑容,也没有说一句话。看着他们怯怯、瘦弱的样子,忍不住心头的悲凉。
随后志愿者们来到另外一个家庭。这本应是个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的大家庭。可是这三代、七口之家,却有三口人患有重病。奶奶患有骨结核,弟弟先天性智障,学习成绩优异的姐姐白凤巧去年正准备向高中奋斗时,突然产生四肢无力并伴随痉挛、左眼失明等一系列症状,最终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父母只好向亲戚们借钱给小凤巧治病,从发病至今总共已花费近7万元。母亲学着每天给小凤巧打针,3000多元的药物只能服用不到一个月,高昂的治疗费用令这个家庭不堪重负。
志愿者把衣物、食品、书籍、生活用具送到这个大家庭。志愿者把一副羽毛球拍拿给弟弟:“这可以锻炼身体的,拿着吧。”弟弟一手拿着点心吃,一手把球拍接过,对他的爸爸说,“爸,把这搁起来。”志愿者们相视一笑。姐姐白凤巧一直在靠激素类药物控制病情,身体有些发胖,她始终没有讲话,只是默默地看着这一切。邻居说,凤巧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我还能上学吗?”她想像着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教室里学习。每当看着同学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她就会躲到黑暗的房间里哭泣。“文明学生”“德育标兵”“学习一等奖”等奖状,将凤巧家厅堂里的一面墙快贴满了,一阵赞叹声后,又是一种深深的沉默和惋惜。
赶在放学前,大家来到了邓营小学,学前班的同学已经放学。校园里除了几张光秃秃的水泥乒乓球桌外,没有见着别的体育设施,几个小男孩围在操场上角落里的一堆沙土上嬉戏,更多的小孩子只是在教学楼前的草地上玩耍。看到志愿者们拿着照相机,孩子们纷纷凑过来,举起小手摆出胜利的手势。一个小男孩拉着一位义工阿姨的手就要往校门口走,义工阿姨不解其意,告诉他没有家长带不能出学校。一位老师看到孩子和志愿者们如此亲近,开玩笑地说:“阿姨好不好啊?喊声妈妈。”男孩立刻就“妈妈,妈妈”地叫起来。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