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致南京PM2.5浓度超标 如何利用成难题

2012年06月11日 19: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南京6月11日讯 (记者 陈莹莹) 6月10日的南京,天色昏黄,空气里有股焦糊味儿。“一起床打开窗帘吓了一跳。”“江苏、安徽等区域大范围焚烧秸秆造成了空气质量下降,加上气象不利因素,污染难以消散。”当天,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样的信息,

    从6月9日傍晚开始,南京市环保部门就连续发布环境监测快报,建议市民关闭门窗、减少外出,同时开始深夜排查检查全市的秸秆焚烧情况。

    然而,6月10日南京市PM10浓度再呈现上升趋势,每小时均值为0.302毫克/立方米, PM2.5在PM10中占比达90%。

    事实上,每年6月份南京市的PM2.5浓度超标都相对较多,罪魁祸首便是秸秆焚烧。秸秆焚烧带来的霾天气不仅出现在南京,也是全国其他城市在夏收时节的顽疾。如果说小麦色的皮肤是健康的象征,那么当人们眼前的空气呈现浑浊的黄色时,滋味儿可就不好受了。

    为什么要烧秸秆?秸秆燃烧不但有火灾隐患,烧成的草木灰还会造成土壤板结,更不必提燃烧产生的烟灰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可以说是有多弊而无一利。但即便政府连年强调秸秆禁烧,依然有农户躲避督查和卫星遥感航拍、趁着天黑偷偷烧秸秆。

    细究原因,还是得算笔经济账:首先,草场收购秸秆的价格为每吨120元左右,一亩地的秸秆可卖100元上下,但收秸秆的人工费用就高达70多元每亩,农民靠卖秸秆并不能挣钱;其次,在收割时加上粉碎这道工序,就能让秸秆还田,一周的时间秸秆碎渣就能化作肥田的腐殖质,但这道工序会让每亩田多产生30元的费用,因而很难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另外,随着液化气在农村的广泛使用,秸秆也不再成为农家生活做饭的主要燃料。于是,这些农民自己用不上,用心处理又不划算的秸秆,就有了被一烧了之的命运。

    作为一个产粮大省,江苏今年将迎来夏粮的九连增,同时也会产生4000多万吨待处理的秸秆。在抢收抢种的同时,秸秆禁烧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全面禁烧、堵疏结合已经成为各个地市的共识。以宿迁市为例,不但在各个乡镇设了禁烧指挥部24小时监察,还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的工作,加快建设秸秆清运收储体系和综合利用体系,有秸秆的行政村至少建设2个10亩以上的秸秆集中堆放草场,同时,全市建成3个生物质能发电厂,每年可处理秸秆120万吨。

    秸秆禁烧,要堵更要疏。这个“疏”就是要为秸秆找到综合利用的更多出路,让农民体会到秸秆的价值,才能把被动的“禁烧”变为主动的“舍不得烧”。一方面,要为秸秆找转化的出路。秸秆固化成型、秸秆气化、秸秆编织、秸秆饲料,通过实践为秸秆找到了更多的新去处,秸秆收购价自然就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推动秸秆还田。还田的秸秆能改良土壤,减少肥料的使用。但为了实现秸秆还田,收割机上必须有切草装置,这一装置目前不在农机补贴的范围内,而且会大大增加收割机耗油量。每亩地高达几十元的秸秆还田成本让农民们望而却步。只有对这部分的额外费用进行直补,让农民切实受益,才能增加秸秆的还田率。

    转化的秸秆是金子,还田的秸秆是宝藏,他们将不再化作灰烟、阴霾,而夏收时节的城市城市也将告别小麦色,让人们在晴朗天空下享受丰收的喜悦。

    

(责任编辑:耿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