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川阿坝科学处置双溜索大型泥石流堰塞湖险情

2012年07月12日 17: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成都7月12日讯(记者钟华林 通讯员谢勇)由于连续的暴雨、山洪,7月9日,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双溜索乡发生大型泥石流,灾害所形成的淤积体位于毛尔盖水电站大坝之下1公里,堰塞体达38万立方米,堰塞湖水量达40多万立方米。阿坝州委、州政府,黑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正在全力开展应急抗洪救灾抢险工作。7月10日凌晨2:40,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州长吴泽刚,常务副州长赵平率领州政府办、应急办、水务局抵达抢险救灾第一线,立即开展现场办公,不断强化抗洪救灾应急效应。

    深入组织实施应急管理

    阿坝州及时组建了由常务副州长赵平任总指挥长,黑水县委书记克克、县长何晓兵、毛尔盖电力公司董事长杨建明任副总指挥长,州政府办、应急办、水务局、国土资源局为成员的前方指挥部。及时研究确立了针对泥石流、堰塞湖重大险情的疏通、抢险、排洪、泄洪措施。并且还组建了由黑水县委副书记泽郎达尔基任指挥长的后方指挥部,保持与现场指挥部的密切联系。上游电站水库最高蓄水位2133米,截止10日10时40分,该水库蓄水位2125.35米,入库流量282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192立方米每秒,距离安全蓄水位仍有8米,可利用的安全兴利库容5500万立方米,按照每天上升1米库容计算,在近期不降雨的情况下,可至少用5天时间开展清淤抢险。

    调兵遣将强化应急力量

    阿坝州黑水县电力公司已按照应急指挥要求落实电源设备并赶赴现场支援,而且电力、公安等部门通过落实专门的照明车辆3台,切实解决了夜间救灾问题。毛尔盖水电站以及周边乡镇已落实挖掘机3台、装载机4台、拖车1台,运输车辆若干到现场抢险。民爆公司已备足爆炸物质、落实专业人员到现场待命。国土资源、水务防汛、电力等相关技术人员及时进行洪患处置应急会商,科学拟定了排危方案。由县民政部门牵头,落实救灾物资。同时,毛尔盖电力公司随时将库区水位和堰塞湖上游水情变化与指挥部和防办加强沟通、衔接,县防指专门拟定了洪患应对措施,切实做好应急疏散、避险转移和民众安抚,千方百计确保双溜索堰塞湖下游的安全。现目前,湖下游群众已全部安全转移,为清淤除险创造了有利条件,洪水险情尚在可控范围。如发生较强降雨,堰塞湖的清淤除险则相当严峻。

    以民为本落实应急措施

    通过在堰塞湖滨临的省道302线公路作业区堆积砂石,形成新的防洪屏障,配合毛尔盖电站泄洪,利用下泄水流冲击河道堆积体,全方位观察水位变化和冲刷效果,组织公安、乡镇村组干部和预备役人员对双溜索乡、木苏乡、维古乡、瓦钵乡、色尔乡、龙坝乡、石雕楼乡受威胁群众进行排查、转移。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预警,县级相关部门24小时现场轮流值班、待命,同时将水情与堰塞湖汛情通报茂县,做好下游防范。近期以来,黑水县针对双溜索乡大型泥石流和堰塞湖已调集公安干警40名、武警20名、民兵预备役200名在现场施救。武警水电九支队56名应急抢险官兵携带大型机具到现场出力,200多位干部群众在现场取土、装袋、拦水,以保证302省道公路的通畅和民房的安全。公安和乡镇干部还组成四个工作组,将双溜索堰塞湖划分为4个监测区,强化全天候巡查,确保上下游所有受威胁群众的安全转移。

    抢班作业夺取应急胜利

    截止7月10日13时,通过采取毛尔盖水电站50个流量下泄,冲刷堰塞体。在下午15时电站停止泄洪,又立即调用3台大型挖掘机、6台装载机、12台双桥自卸货车实施堰塞坝开挖清淤。同时组织民兵预备役300多人,安排机关干部、武警、消防、水电职工200多人,实施杩槎捆绑、沙袋运装、石料投放,对影响公路及农房安全的湖水进行拦阻、防护。在10日下午17时武警水电部队又增添3台大型机具实施堰塞体开挖,至晚上22时,堰塞湖水已下降30厘米,淤积体处实施泄洪达到10个流量左右。

    当前,长臂挖掘机正在抓紧清淤出险,其堰塞坝土石方开挖超过8000立方米,未出现新的险情。在抢险救灾现场,还全面落实了泽盖寄小、雁江中学两个灾民安置点,共安置灾民429人(其中:双溜索乡294人,麻窝乡135人),其余群众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作了安置。共发放棉被806床,大米2000斤、日常生活必须品429套,确保了灾民每天20元标准用餐。同时,灾民安置点的卫生、后勤、安保、安置四个组的工作有条不紊,食品、疾控、医疗、通讯、电力、应急物质保障等相关工作全面推进,灾民情绪稳定,生活状态有序,整个抗洪抢险救灾,包括泥石流、堰塞坝清淤泄洪除险正按既定方案稳步实施。

    

(责任编辑:sandy)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