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众誉为“唐古拉山的红门卫士,青藏线上的平安使者”的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消防大队,是至今我国海拔最高的消防队。
安多县是进出西藏的北大门,平均海拔52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境内有格(尔木)拉(萨)输油管道、格(尔木)拉(萨)电网、兰(州)西(宁)拉(萨)光缆,加上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安狮公路三条重要的交通线贯穿全境。
在平均海拔5200米的“生命禁区”,安多县消防大队官兵发扬“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标准更高”的精神,克服严寒、缺氧、风沙等极端恶劣气候和各种困难,保护了辖区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大动脉”的畅通。
在安多县从事消防工作,其艰苦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安多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一年中,八级以上大风天气平均146天,年平均气温零下2.8℃,平均降雪日为109天,平均积雪达66天。因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安多整个县城看不到一棵树。
安多县缺水,消防官兵日常用水都是井水,营区里没有室内厕所,不能洗澡。因缺水,消防车无法通过市政消防设施取水,消防官兵只能到县城附近的帕那河凿冰取水。
今年3月的一天,记者在安多县帕那河边看到,消防战士用十字镐、铁锹在冰面上凿出一个洞,将吸水管探入冰洞之中,开动水泵,冰冷的河水被缓缓地抽到岸边的消防车上。这样的工作,消防官兵每年要干很多次。
安多风力最大时能达10级,行驶中的汽车都会被吹得走弯路。消防大队的牌匾,必须用铁丝牢牢固定;营区内的玻璃房的房顶,也要用多条绳子固定。为抵御严寒,消防队自己烧锅炉,用电炉子取暖,即使这样,睡觉还要盖几层被子。因安多县的蔬菜都要从拉萨或者格尔木运来,官兵们几乎吃不上新鲜蔬菜,吃的肉也基本是冻肉。
因海拔高,好多消防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破拆器工作到一半就熄火;空气呼吸器用到正常时间的四分之一就报警;救援顶杆的自动加压功能时不时失灵……“困难多,但我们办法也多。”副大队长达娃平措说。
为了克服各种困难,官兵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火灾火势较大,消防大队就先派一个“凿冰班”去河里凿好冰窟窿,等消防车的水用完,直接去冰窟窿处抽水,可节省不少时间;气候恶劣无法在室外训练,战士们就在室内训练,等气候条件好了,再出车操和进行队列训练;当灭火和救援设备的自动功能失灵,官兵们就改用手动;破拆设备失灵,官兵们就用撬棍,实在不行,就用自己的双手……
防火灭火是安多县消防工作的重头戏。大队组建了“消防巡查服务队”,每天对县城的21家重点单位和4座古寺庙进行全天候、无缝隙巡查服务,宣传消防知识,查改火灾隐患。
同时,为了提高辖区单位自身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大队指导康唐寺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成立了消防安全委员会,成立了9支义务消防队,在他们的培训指导下,寺庙里的僧尼都成了技术娴熟的义务消防队员。
2008年10月24日10时许,大队接到报警,青藏公路安多段向格尔木方向十公里处发生翻车事故,7名消防队员携带救援器材火速赶赴现场。经查,一辆满载18吨柴油的油罐车行至青藏公路安多段时因操作不当倾翻在安多河床上,罐里的柴油通过灌顶的呼吸阀流出,地面及附近的水沟里都流淌着柴油,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油味,情况危急。消防队立即设立警戒线,关闭呼吸阀,对泄漏点进行堵漏。直到次日,倒油设备和拖车等到达现场,险情排除。
近年来,安多县每年接待旅游和户外探险以及路经安多的游客近4万人、途经车辆近10万台次,各类社会救助、车辆事故抢险救援逐年增多。
安多县消防大队成立至今,官兵们扑救各类火灾10余起,参加各类抢险救援25起,从死亡线上救出遇险群众22人。
因长期在高海拔地区超负荷工作,不少消防官兵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高原病,有的人常年戴着护膝……安多消防大队的官兵被群众亲切称之为“唐古拉山的红门卫士,青藏线上的平安使者”。 (记者夏先清、通讯员格桑平措)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