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走转改]四川甘孜州:定居生活乐陶陶

2012年08月20日 19: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蓝水晶般澄净的天空、壮美的雪山草原、随风招展的经幡,还有那一座座绚丽多彩的藏族民居。近日,记者来到海拔3700多米的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的江巴村采访。还没进村,远远就看到宽阔的水泥马路、太阳能路灯和充满藏族风情的牧民新居。

    年近70的大吉大叔热情地把记者带去参观他的新家。只见一栋漂亮的二层小楼,白色的外墙、五彩的玻璃窗,紫红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艳丽的藏族风情扑面而来。

    大吉家的一层是寝室、洗手间和厨房,卫生间贴上了漂亮的瓷砖,还装上了电热水器、冲水式马桶。二楼是主人的起居室,放着勾金描银的藏箱、藏柜和藏床,彩电、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楼上楼下放了好几个藏床。大吉告诉记者,他们家从去年开始搞起了民居接待。

    “以前是盖蓝天、睡草地,家产驮在牛背上。没想到现在住上了这么漂亮的大房子!”大吉大叔坐在藏床上感慨地说。

    千百年来,这里的牧民们逐水草而居,别说淋浴,连个厕所都没有。冬天怕牲畜冻死,人畜混居,生了病只能熬着,最多用草药对付一下。记者了解到,几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牧民突发疾病昏厥了过去,由于从牧场到集镇有三四十公里,他当天晚上就离开了人世。其实他仅需一支针剂就能缓过来。

    2009年,听说政府要帮助牧民建定居点,盖房补贴2.5万元,贷款贴息,政府还送木头、送瓦,于是大吉家带头盖起了房子。

    定居下来后,老人家享受着农村养老保险,两个孙子也都有学上了,就在乡里的中心小学。世世代代,高原牧民的孩子们跟随大人辗转迁徙,读书识字只是奢望,一个个成了小牛倌、小羊倌。

    江巴村是四川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试点村,全村有1028人,如今大部分都像大吉家一样生活在水、电、路、学校、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完善的牧民定居点。

    “江巴村是纯牧村,从来都没有建过像样的房子。自从全省开展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以来,现在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乡长刘建说。

    江巴村还是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村、省级文明村。从游牧到定居,从生老病死系于一家人到依靠社会,从原始的自然群落到现代社会组织结构,江巴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走进村民活动中心,只见篮球场、村警务室、农家书屋、会议室、卫生室和便民商店样样俱全。在会议室,记者碰到一位康定县级机关驻江巴村定点帮扶的干部,他说他们从大年初三就过来了,一直到现在,按照3人一组、1人10户对口帮扶联系群众,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村民家里的困难。现在他们重点考虑的是江巴村的产业发展,正在组织培训、协调、宣传。

    乡长刘建告诉记者,牧民们光住下来了还不行。要让牧民们定的住,关键是发展生产,寻找新的致富门路。    

(责任编辑:尹彦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