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在塔公乡卫生院里,让这座海拔接近4000米的卫生院变得温暖起来。这个卫生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城西北100多公里处。
卫生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接种门诊、发热门诊、放射室、B超室、心电室、化验室、病房……开展基本医疗、疾控等所需的硬件并不比城里的少。“病床、呼吸机、冰箱等全部是财政投入,每一样我们都当宝贝一样看着。”院长卓嘎说。
由于地处高原,当地群众多发胆囊炎、风湿、结核、包虫病,如今这些常见病都能在这儿得到治疗。卓嘎说,这儿到县医院要两个多小时,网络会诊开通后,一些紧急病症也可以就地治疗。
记者走进藏医门诊室,只见屋里头已经坐满了病人。五颜六色的藏药瓶子格外引人注目。
央吉得了胃炎和胆囊炎,来找拉巴扎西医生看病。“在这儿看病不用挂号,一个疗程,就收30多块药钱,效果好还不贵。”
刚给央吉看完病,拉巴扎西又忙着给一个病人做类似艾灸一样的治疗。拉巴扎西告诉我们,屋里排队等的很多病人都是来看风湿的,这是高原上的常见病,针灸免费,药钱也只收成本价。
记者了解到,在卫生院看病,门诊和治疗都是免费的。住院费能报销85%,基本药物只收成本价。
除了日常看病,医生们还要给牧民们做防疫。塔公乡有8000多人,分散在7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副院长龚云杰说,每次有接种任务,他们4个人连着跑两个星期才能在18个村走上一圈。在进村的过程中,他们还给当地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现在已经实现了与全省联网。
小病到卫生院,大病到县城。县城医院能治得了多大的病?
康定县人民医院是二乙级,今年4月刚从老城区整体搬迁过来。医院橱窗的照片记录了前后的变化:医院的原址只是一座70年代末修建的两层小楼,搬迁到新城后,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科室由原来的几个增加到15个,硬件设备也鸟枪换炮,16排高档螺旋CT、全数字化平板X线摄影系统(DR)、彩超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都是原装进口的。
“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这样突飞猛进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康定县人民医院院长赵德远感慨道。省里对县级医院设立了专项资金,去年开展的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10年行动计划,他们也是受益者。新医院的建设投入就接近7000万,大部分是政府投入。
赵院长告诉记者,过去医院做不了腹腔镜手术,患者只能到成都的医院去做,医药费加上路费、住宿费要花上好几万。近年来省里加强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本院医生通过内地专家来培训和去内地学习,也掌握了腹腔镜手术的技术。现在患者本地就医只要花上几千块钱,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
环境、服务改善了,病人的数量也增多了。从去年以来,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不涨反降,而人数由60人左右增加到100多人,门诊量也增加了20%。
记者了解到,根据去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除国家和省安排的各项专项资金和新农合资金按政策规定投入外,省政府将再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全省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四川省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责任编辑:尹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