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宁安万余小时工涌入兴盛村“淘金”

2012年08月21日 21: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宁安8月21日讯 (记者倪伟龄 王增伟、通讯员杨玉花)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放暑假来到这里做小时工。不到俩月,就挣了4000块,够我下学期的生活费了。”8月10日清晨,家住黑龙江省宁安市区的大学生岳傅文开心地对记者说。

    兴盛村位于宁安市城郊,是黑龙江省保护地蔬菜生产及对俄蔬菜出口的主要基地,素有“东园子”之称。兴盛村共有1400人,有蔬菜大棚2550栋,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50栋,年产蔬菜4500万公斤,年产值近亿元,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近年来,蔬菜产业成为兴盛村致富的主导产业。村党支部书记王克存带领70多人在俄罗斯承包土地600多亩,种植棚室蔬菜,人均收入4万多元;村民王利民家有14栋蔬菜大棚,其中2栋温室,每年收入20余万元。

    兴盛村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也成了周边村屯和城镇居民打工创收的聚宝盆。每年3月初一直到10月末,几乎家家户户都请小时工,尤其是6—8月份,全村每天都涌入300多小时工,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至300元;每天交易车辆达500多台,50多万公斤以色列西红柿、水果黄瓜、彩椒等蔬菜被运往全国各地;从外地跟随收购车进入兴盛村的有上百人;这3个月外来装卸工就打7000余人次。初步统计每年到兴盛村“淘金”的有31000多人(次)。

    这些钟点工有的是农业生产中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有的是灵活机动、勤劳能干的壮汉,得到了兴盛种菜大户和外来客商的普遍认可。

    “来兴盛村打工,不但每天收入过百,而且还学到了种菜技术。明年我打算也经营2个蔬菜大棚,实现‘钟点工’到‘棚主’身份的转变。”小时工李艳翠快人快语。

    宁安市兴盛村会计陶秀文则对记者说:“我们村里人在外赚‘金’,外来小时工来我村里赚‘银’,一举两得,都好哇!”

    

(责任编辑:耿敏)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