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宇指导下,藏民种植的紫花苜宿解决了牛羊饲料问题
张宇在藏民家里访贫问苦
望着荒原中的一排排新居,望着清凌凌的边境河水穿村而过,望着荒滩上蔬菜大棚里鲜嫩的蔬菜,望着正在建设的种植区和养殖区,一串泪珠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藏族汉子扎西旺杰的眼里滚下!
“张书记说过,等新楼建成时,他要亲自来帮我们搬家。你看,这么漂亮的房子建好了,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见到记者时,扎西旺杰已经泣不成声。
8月22日,年仅44岁的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县委书记张宇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雪域高原。
如遍布阿里的高原红柳,张宇只知奉献、不图索取,用坚韧的毅力为高寒缺氧的荒原带来绿色的希望,以坚韧的品格守护着戈壁荒滩,支撑着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群众的精神家园……
藏族群众说:“张书记为我们盖房子、种苜蓿、建大棚,
他心里装着我们,唯独没有自己。”
2010年8月29日,作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张宇从陕西省宝鸡市来到了祖国边陲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
噶尔县平均海拔4300米。到任第二天,张宇便不顾高原反应,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一直到凌晨,了解全县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天后,天刚亮,他就带着风干肉、矿泉水下乡调研。
车子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奔跑一个多小时后,才看到正在放羊的牧民。张宇对随行的干部说:“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生活,条件太恶劣了,我们要把他们当亲人。”每遇到一户牧民,他都到家里看一看,用刚学会的藏语热情地打招呼。
两个月时间,白天下乡,晚上开会,张宇跑遍了全县4乡1镇12村的沟沟岔岔。当年11月4日,他在噶尔县委全会上,大胆提出了影响噶尔县历史进程的“建设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三大战略目标,确立了“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县域城镇化,为经济强县搭建平台和载体;以发展农牧区和城镇经济为两翼,起飞经济强县建设,促进噶尔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以边境模范县建设为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强县建设提供社会环境保障”的工作思路。
噶尔县昆莎乡噶尔新村的大片土地上,盛开着高原上少见的紫色小花,半人高的苜蓿郁郁葱葱,却不见一只牛羊,只有嘟嘟作响的“铁牛”在卖力割草。
虽然牧业是噶尔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但草场承载量低,牧民以养山羊为主,酥油都要从外地购进。“如果能让牧民不再靠天吃饭,把游牧改为圈养,不但能提高牲畜养殖量,还能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张宇盘算着。
陕西援藏干部几经努力在高原上种活了有“饲草之王”美誉的紫花苜蓿,但2010年前,牧民种植的紫花苜蓿不到100亩。原来政府大包大揽在基地里花钱雇牧民种牧草,将收获的草再无偿分配给农牧民,希望这样来吸引大家种草,结果却适得其反。
张宇提出,由政府提供技术、草种和肥料,村民自己种植、收割,并由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动员,同时引进奶牛,帮助牧民们发展奶畜业。
52岁的噶尔新村村民加参是位低保户。在张宇和乡村干部的帮助下,去年加参种植了20亩紫花苜蓿,由于管护得当,当年就成活。“奶牛吃饱了,牛奶产量猛增到日产15公斤,一天就能赚180元。”加参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年就脱了贫,第二年还买了拖拉机,并将牧草面积扩大到40亩。
“张书记来的两年多时间内,全县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5450亩,几乎扩大了一半,他还提出用5年时间,把人工种草面积扩大到5万亩,人均达到7亩,并发展奶牛养殖,短期牛羊育肥,提高牲畜存栏量,为发展畜产品深加工打下基础。事实证明,张宇书记的眼光很准。”噶尔县农牧局局长韩俊文告诉记者。
噶尔县扎西岗乡有着近百公里的边境线,维护边境稳定安全是首要责任。典角村二组更是与印度一河之隔,边境两边的牧民语言生活习惯相通。“典角村村民的生活好不好,不仅影响着边境稳定,还代表着国家形象。”张宇说。2011年7月,典角村二组被确定为首个“边境模范村”开始建设。
记者来到距离县城近百公里的典角边境模范新村。蓝天白云下,22栋白墙红檐的藏式二层楼房错落有致排列在边境河畔,与周围的荒山秃岭相比,显得格外显眼。“整个村子从地图上看,像一个蓄势待发的弓箭,时刻保卫着国家边境线。”噶尔县发改委主任王建成告诉记者,不但盖好了房子,还规划了种植区、养殖区和人工种草区,让村民以后不用再逐水草而居。
把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张宇上任以来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帮助2000多名农牧民离开帐篷住进新居。
在此基础上,全县14个村(居委会)探索和推进了“2+1”( 2名驻村干部+1名治安中心户长)长效维稳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和中心户长人员熟、底子清的优势,在千里边境线上构筑起“户户自防、村村联防、驻村干部和中心户长带防”的社会维稳网络体系。
当地干部说:“张宇是一位好书记、好领导,
是党中央给我们派来的真正亲人。”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粪便满街有。”这是对过去噶尔县县城卫生状况的真实写照。张宇提出了“打造西藏最干净城市”的新目标。
县上很快就拆除了镇区入口处的棚户区,洗净了狮泉河镇“脸面”。张宇拿出援藏资金扩充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提高环卫工人待遇;每个周日,他还带领党员义务上路捡拾垃圾……
张宇下决心要改变狮泉河镇的卫生状况。
经研究决定,成立噶尔县城管监察大队,但大队长的人选却让人犯难。
“让扎西次仁上!”张宇亲点了在乡镇工作的他。“书记,我没干过这,都不知咋开展工作。”扎西次仁说。 “你不会的我们一起商量,只要你肯学,我给你当老师!”张宇说。从此,张宇就开始教扎西次仁如何当好城管大队长,帮助他起草制度,培训保洁员,练习执法技巧,寻找工作漏洞,用刚性目标进行柔性执法。
噶尔县城周边全是荒滩,四季不长草,年年栽树不见树。张宇把自己在宝鸡市金台区分管城建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改造”后“嫁接”到噶尔县,提出了“大水大绿”的思路。
县城十里景观大道种树尤其困难,换土工程量大不现实,张宇和技术人员蹲在戈壁滩上搞实验,最终确定了用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成活率。为了赶季节,他一连熬了四个通宵动手修改工程方案,从渠道规划、树苗和草籽选用、播植密度到化肥使用一一把关。
当年景观大道种植的近30万株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这在阿里历史上创下了奇迹。如今走在噶尔,新栽的树木已经郁郁葱葱。
过去,噶尔县的招商引资是个老大难。“只要有诚信,黄土也能变成金!”张宇说得恳切。今年4月,他找阿里地区行署、找西藏自治区领导软缠硬磨,批到了300亩发展用地指标,规划了生态产业园。今年8月初,投资1600万元、噶尔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正式投产。
同时,按照“发展城郊畜牧养殖种植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建设噶尔县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利用援藏资金200余万元建成的一期工程——30座温室大棚已经投产。
“远赴高原,如果碌碌无为,将愧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愧对家人和朋友。”这是张宇援藏期间最常说的一句话。
去年年底,父亲丧事刚办完,“头七”还未过,张宇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必须立即返回。他二话没说,带着父亲的遗像匆匆返回了阿里。
在张宇生前的单身宿舍,记者看到,一室一厅的平房里陈设简单,床前还摆放着氧气瓶,电视机旁放着未吃完的高原药和降压药,书柜里整齐地码放着厚厚一摞笔记本,援藏期间,他生活、工作都细细记录在这9本日记里。
因为争取援藏资金,张宇曾经被误解。他在日记里写道,“对自己到县上来的工作热情、对同志们特别是藏族同志的真情、对党的事业一一反思,自己问心无愧。”
面对突降的瑞雪,他写道,“今日狮泉河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是我到狮泉河后雪下得最大的一次。此时正值草原出草关键时期,下雪非常好、非常及时,是我们及农牧民非常高兴的一件大事。”……
“我们几个援藏干部在整理张书记遗物时,通过日记才发现,张书记因病牺牲,根源就是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同是援藏干部、噶尔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海斌说。
噶尔县发改委副主任凌遗春告诉记者,在藏汉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底,噶尔县县级财政收入达到2158万元,同比增长六成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同比增长一半……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