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发行加强风险防范

2012年10月19日 10: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李明今
    来自农发行宁夏分行的数据说,2011粮食年度,该行共发放政策指导性粮食收购贷款37999万元;截止2012年7月末(即新粮收购季节开始之前),这些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已全部收回。至此,该行已连续7年实现了粮油政策指导性收购贷款本息及企业库存粮食的“双结零”。

    记者在采访中产生一个“问号”:何以取得“双结零”的好成绩?在采访后发现,还是机制的创新起了重要作用。

    在2004年宁夏全区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市场化改革时,国有粮油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整体经营萎缩、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问题便明显表现出来。因此,农发行“既要保收购,又要防风险”的工作矛盾便十分突出。面临这一难题,为了谋发展、求生存,宁夏农发行就开始了“蹚新路”的探索。他们及时调整思路,从机制上开始“动手术”。

    该行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采取的措施,诸如加强责任追究制,“失职问责、尽职免责”;优化“客户结构”,“保优、弃劣”;精挑细选出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做为信贷支持对象;实行风险补偿机制,对企业依照经营状况确定贷款风险准备金的缴纳比例,等等。这些措施现在看来比较常见。

    而他们在“外部”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些改革措施,倒颇让记者感到新鲜。试列几例:

    ——监督库存数量。就是客户经理对企业的购储粮油仓库定期核查,在收购旺季或淡季至少每周或10天检查一次。目的是核实企业所收的粮油数量与银行发放的贷款数量是否一致,防止企业弄虚作假、挪用贷款。

    ——监督入库粮食质量。就是监督企业收购粮食的质量状况。目的是看企业是否收购了高水分、高杂质的粮食,是否存在质、价错位现象,以防到了粮食销售环节因质次价低而给贷款埋下风险。

    ——监督收购地域。就是规定农发行发放的粮食收购贷款原则上只能在企业所在的市、县区域收购粮油,不能在区内跨市、县收购(特殊情况除外)。以防企业相互抢购粮源、哄抬价格,而在市场销售价低时给银行贷款造成“入不敷出”的风险。

    ——监督库存保管地点。就是要求农发行贷款所收购的粮油,必须全部存放于贷款企业的仓库内,不得在加工企业存放。意在杜绝企业赊销或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粮食库存流失的现象,以防最终给银行贷款造成损失。

    ——督促落实购销合同。就是督促粮油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签订真实、有效的购销合同;同时,在合同中明确卖方企业必须收取购货方10%的合同定金;而在交付粮油时必须“先款后货,钱货两清,不得赊销”。以防出现虚假合同,或者在销售环节出现赊销现象,给银行贷款造成风险。

    ——促进建立产业化链条。就是以农发行信贷资金为纽带,将粮食购销企业、储备企业和粮油加工企业联系起来,形成包括购、储、加、销的粮食产业化链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进而避免了农发行贷款的风险。

    如此等等,不一而举。

    如果局外人乍一看,大概会萌生奇怪之感:怎么连企业的这些经销问题都要去操心了?银行为贷款业务之外的杂事而安排人员去费神费时,是否是“多管闲事”?

    而待坐下来细想一番,才发觉——这个闲事管得好!

    其一:他们所提出的监督要求,都不是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事项,而是具体的经营活动。因此不会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其二:这些问题涉及到银行贷款的安危大事,因此银行员工“亲自督战”理所当然,合情合理。

    其三:银行方面虽然花费了一点人力物力,但却能消除巨额的贷款风险,实实在在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此看来,有益无害之举,又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sandy)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