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乌蒙山区腹地,阴雨绵绵。
“十一”长假后,记者从贵州省盘县县城红果向西北行驶90公里,来到了地处乌蒙腹地的淤泥乡岩博村。
“岩博是个好地方,公路盘山绕,水泥铺街道,山庄烧烤香。”刚进村,群众就给记者念起了他们自己写的诗歌。
青瓦白墙的小楼房在朦胧烟雨中,若隐若现,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依稀可见。这欣欣向荣的场景,与刚进入新世纪的岩博村,简直是天壤之别。
“没有她,就没有岩博村的今天。”谈起村里的巨大变化,村民无不要感谢余支书。
群众口中的余支书叫余留芬,现任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
2001年元旦,仅有3个月党龄、刚过而立之年的余留芬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担子。
当时的岩博村,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还在温饱线以下。村里不仅没有积累,还欠着几万元的债。
青山绿水掩盖不住乡亲们的贫困。如何带领大家致富,余留芬心里也没底。
“乡亲们信任我,我绝不能辜负大家。这个村支书我不当则罢,当就要当好!”余留芬决心大干一番。
要致富、先修路。余留芬当上村支书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家把公路修上山。为抢修公路,余留芬每天起早摸黑,既当指挥员又是筑路工,掌钢钎、抡大锤、搬石头,干得和男人一样利索。缺施工材料,她就自家拿出2万元垫着。修路期间,她还曾摔下山崖,腰椎跌成粉碎性骨折。
历经3个多月的奋战,一条3公里长、4米多宽的进村公路修通了。随后,余留芬又带领村民先后修通长达28.5公里的5条通村路和6条通组路,彻底结束了岩博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交通状况,也为岩博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路修通了,但穷根未除。余留芬开始思考如何致富的问题。
为了给岩博村积累“第一桶金”,余留芬瞄上了一片早已转包出去的林场。
经协商,岩博村最终以23.8万元的价格,“赎”回了占地1480多亩的林场,然后通过间伐林木、抵押贷款,为村里积累了第一笔发展资金。
有了集体资金,余留芬带领村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在林场里修建了休闲山庄,发展了杨梅、樱桃、李子、桃子、梨子等果树,还按照彝族传统酿酒模式开办了一家酒厂,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野猪、野鸡等特种养殖业。一系列产业发展举措,为村子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看到村里的煤矿每年产生的大量煤矸石,余留芬又萌生了办煤矸石砖厂的念头。他们以股份制的形式,解决了资金不足和技术缺乏的问题,于2003年建成了年产600万块砖的矸砖厂。既解决了矸石的堆放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解决了10多人的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纯收入。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的产业一个接一个地办起来,蔬菜大棚、肉牛养殖场、小鸡孵化厂、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等,每年创造的产值超千万元,解决近百人的就业,给全村带来数百万元的纯收入。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岩博村还实施了以改房、改厕、改路、改圈、改灶和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五化”创建工程,村庄面貌大为改观。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如今的岩博村,村集体资产达到900万元,人均纯收入6800元,拥有大小车辆160多台,家家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余留芬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民女状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在群众心中,余留芬不仅能干,也富有人情味。
“手机24小时开机,方便乡亲们随时找到我。”余留芬的手机,外壳严重磨损,足见使用频率之高。去年有位村民得了胃癌,余留芬自己开车7个小时把病人送到大医院;村里有小孩因缺钱上不起高中,她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3000元给孩子当学费……
一次又一次的接济,多少村民在她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一丝又一丝的温情,多少群众在她的关怀中感受到了党的关怀。
“余支书是我们的贴心人。”在采访中,群众不约而同地称赞他们的好书记。
今年,余留芬又开始谋划着更大的发展,对岩博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总投资达2800万元,养殖场总面积12000平方米。建成后,养殖场可以饲养绿壳蛋鸡20万只、野鸡5万只,预计年产绿壳鸡蛋3600万枚、野鸡蛋12万枚,年产值将达3000万元。
(责任编辑:sandy)